引水入墻比喻自招災禍。《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墻,開門揖盜麼。”
引火燒身1.比喻自取毀滅;自討苦吃。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壹幕:“借洋兵是引火燒身的事,最好請他慎重壹點。”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五章:“再說,他只要捉不著 梁永生 ,也是不敢輕易引火燒身的。”2.今亦用以比喻主動地批評自己的錯誤,爭取他人幫助。
引虎入室猶言引狼入室。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外夷助剿》:“是不但引虎入室,並且為虎添翼。”
引虎自衞比喻依靠惡勢力來保衛自己,反會招來禍患。《三國演義》第六二回:“ 嚴顏 在 巴郡 ,聞 劉璋 差 法正 請 玄德 入 川 ,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衞者也!’”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第七節:“這正無異引虎自衞。”
引虎拒狼亦作“ 引狼拒虎 ”。
比喻引進另壹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 清 陳天華 《猛回頭》:“斷不可借外洋的兵,那引虎拒狼的下策,勸列位萬萬莫做。” 李大釗 《警告全國父老書》:“而引狼拒虎之禍,勢又緣茲以引物連類謂引證或引喻某壹事物,而連帶及於同類的其他事物。 唐 韓愈 《送權秀才序》:“ 權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 宋 蘇軾 《<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
引咎自責承認過失,責備自己。《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責。” 宋 蘇軾 《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惟有恭順靜思,引咎自責,庶幾可解。” 清 昭連 《嘯亭續錄·松相之謫》:“茲因 順天府 所屬缺雨,以致我皇上引咎自責。” 鄒韜奮 《長谷川的狼狽語》:“他到 日本 後竟靦然對新聞記者公布‘海軍士兵殉難於 中國 事件者為數甚重,他特為此引咎自責,且謂並非凱旋歸來……’敵人所受損失之慘重,在這裏不打自招。”
引咎責躬同“ 引咎自責 ”。
《三國誌·吳誌·吳主傳》:“後 壹 奸罪發露伏誅, 權 引咎責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假譎》:“坐定, 庾 乃引咎責躬,深相遜謝。”《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庚子,以旱故,公卿以下,引咎責躬。”
引河用人工導引 黃河 之水。後泛稱人工開挖的支流。《史記·河渠書》:“ 朔方 、 西河 、 河西 、 酒泉 ,皆引 河 及川谷以溉田。”《漢書·溝洫誌》:“ 滎陽 下引 河 東南為 鴻溝 。” 清 張紹南 《孫淵如先生年譜》卷下:“凡堵築決口,須合龍後開放引河,則水疾下而無停淤。” 碧野 《彩石斑斕》:“眼看截流的公路加寬了,引河挖好了。”
引註1.註錄官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及 濟 領吏部, 處約 以 瀛州 判佐參選。引註之次, 濟 遽索筆,曰:‘如誌,如誌。’註通事舍人。”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四:“壹人曰:‘我等官職總由此老翁。’壹人曰:‘總由天上。’……明日引註,由老翁者被放,由天上者得留。”2.引用本事或其他著作作註釋。 清 陳婉俊 《<唐詩三百首>凡例》:“是編引註之義有二,即引本事以證之者為正註,至尋源遡流博采他書以相證者為互註。”3.引水灌入。《宋史·律歷誌二》:“漏刻……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之屬。壺以貯水,烏以引註。”
引律比附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明律·名例·刑律》:“凡律令該載不盡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引律比附。”
引風吹火比喻挑動別人去擴大事端。《紅樓夢》第十六回:“‘坐山看虎鬭’,‘借刀殺人’,‘引風吹火’……都是全掛子的本事;況且我又年輕,不壓人,怨不得不把我擱在眼裏。”
引狼入室比喻自己把壞人引入內部。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黎氏》:“士則無行,報亦慘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 茅盾 《子夜》七:“那些大計劃的主動者光景是 美國 資本家,但 中國 方面是些什麽呢?幹這引狼入室的勾當!”
引狼自衞猶言引虎自衛。 王樹枏 《武漢戰紀》:“命下之日,太後抱天子痛哭,言者交章論諫,且有引狼自衞之喻。”
引狼拒虎見“ 引虎拒狼 ”。
引新吐故猶言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即吐納術。 晉 陸機 《列仙賦》:“引新吐故,雲飲霞餐。”
引義引用義理。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引義比事,必得其偶。”
引線穿針亦作“引線穿線”。
1.把線穿上針眼。 葉聖陶 《窮愁》:“乃引線穿針,捧襖以縫。”2.比喻從中聯系撮合。《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 安老爺 、 安太太 便在這邊暗暗的排兵布陣,舅太太便在那邊密密的引線穿針。”
引針拾芥比喻事物互相感應。語本 漢 王充 《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壹說為玳瑁。 明 王廷相 《策問》:“蠲忿忘憂,其感應也何故?引針拾芥,其情性也何居?”
引類呼朋呼引氣味相投的同類。 宋 歐陽修 《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聚散倏忽,往來絡繹。” 清 林則徐 《頒發查禁營兵吸食鴉片規條稿》:“大抵巡洋師船停泊之時,舟中無事,有壹二人吸食,因而引類呼朋,羣相效尤,遂成痼習。”
引繩切墨木工拉墨線裁直。用以比喻剛直不阿。 清 錢謙益 《劉公墓誌銘》:“引繩切墨,不少假易。”
引繩批根亦作“ 引繩排根 ”。
比喻合力排斥異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 魏其侯 失勢,亦欲倚 灌夫 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漢書·灌夫傳》作“引繩排根”。 顏師古 註:“言 嬰 與 夫 ***相提挈,有人生平慕 嬰 夫 ,後見其失職而頗慢弛,如此者,***排退之,不復與交。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壹》:“古今多罪 周 ( 莊周 )之詆訾 堯 、 舜 、 孔子 ,則相與引繩排根,壹切斥為異端。” 梁啟超 《新民說·論自尊》:“己不辦事,立於辦事者之後,引繩批根以嘲諷掊擊。”
引繩排根見“ 引繩批根 ”。
引繩棋布形容縱橫整齊。 宋 蘇軾 《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誌銘》:“廬舍道巷,引繩棋布。”
引水入墻比喻自招災禍。《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墻,開門揖盜麼。”
引火燒身1.比喻自取毀滅;自討苦吃。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壹幕:“借洋兵是引火燒身的事,最好請他慎重壹點。”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五章:“再說,他只要捉不著 梁永生 ,也是不敢輕易引火燒身的。”2.今亦用以比喻主動地批評自己的錯誤,爭取他人幫助。
引古喻今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實。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引古喻今,言微理舉。”
引古證今引用古代史實或文獻來論證當前的行事。《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 魯迅 《南腔北調集·祝<濤聲>》:“那幸運也是缺點之處,是在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