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壹些常識。
1.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壹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壹氣呵成。白文印字體壹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2.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壹般是先雕泥範,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壹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壹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範鑄而匆匆鑿成應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3.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壹面刻字,另壹面刻姓名,或壹面刻姓名,另壹面刻職位稱號,或壹面刻姓名,另壹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壹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壹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壹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壹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壹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壹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壹印的稱為“總印”。
5.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回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壹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壹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
四個字的,第壹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6.書柬印、鑒藏印。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采用泥封,泥封後鈐有印章,但壹般只用名印。至後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鑒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於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明鑒藏字樣,但卻是鑒定性質的,是最早的鑒藏印。宋代以後鑒藏印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過鑒藏家的鑒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鑒藏印。
7.玉印。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壹取君子佩玉,壹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壹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8.金屬印。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因此壹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於成形,也易於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塗金塗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於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鑒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麽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徐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壹般不多見。明朝時,禦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銹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9.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後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柔軟韌膩,難中刀法。刻朱文則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民便,壹遇鼠尿則立即現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地又粗又軟,時間壹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的記載也尚未發現,故始於何時還說不清。”
10.水晶印、瑪瑙等印。水晶質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地比五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壹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鑒賞家也只把它們作壹種點綴品來把玩。
11.竹木印。木印壹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無裂紋的,如果兩節間距適宜,根節又呈規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壹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鑒賞家所網羅的壹個範圍。
12.印鈕、印綬。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樸,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壹孔即可,後人稱之為“鼻鈕”。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的發展,印鈕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鬥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後,官印印綬的顏色差別都有壹定的等級區別,不可僭越。
總之,印章的收藏與鑒賞壹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種已有詳述。形狀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鈕,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壹筆劃是否豐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方面的知識了。
/changshi/changs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