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壹個成語,意思是:對任何人都給以教育,不分高低貴賤。
壹、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它的意思是說,教育不分貴賤,不論人的出身高低,只要有誌於學習,就可以接受教育。
二、近義詞
1、壹視同仁:指對人不分親疏、貴賤或貧富,都同樣看待。
2、舉壹反三:從壹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3、觸類旁通:接觸某壹事物並掌握其規律後,就能推知同類的其他事物。
4、兼容並包:把各個方面全都容納包括進來。
5、壹概而論:用同壹標準來對待或處理不同的事物。
6、不偏不倚:指不偏向任何壹方,表示秉公辦理或公正評價。
三、典故
有教無類的典故源自中國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有壹天,孔子的壹個學生宰予建議提高學費,以幫助那些無法支付學費的學生。他解釋說,提高學費可以幫助增加獎勵和補助,從而解決窮人上學的問題。
孔子的另壹個學生子貢則以實際行動支持了這個想法。他拿出了自己的錢,幫助所有的人過了關卡。
然而,孔子對宰予的建議並不完全滿意。他認為,通過提高學費來解決窮人上學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不窮的人搭便車。他更傾向於通過提高最低生活標準的辦法來補助窮人。
在這次對話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理念,意味著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壹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這壹理念在中國流傳了下來,並為中國人接受教育、為古代教育體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教無類的例句
1、教育應該是有教無類的,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
2、有教無類,我們應該壹視同仁,不對任何人抱有偏見。
3、教育是有教無類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4、有教無類,無論貧富、種族、性別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教育。
5、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讓每壹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6、有教無類,每壹個孩子都應該被平等對待,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7、教育的真諦是有教無類,我們應該盡力讓每壹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8、教師應該秉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盡心盡力地教導每壹位學生。
9、有教無類,教育的意義在於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
10、有教無類,只有通過平等的教育機會,才能讓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