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的成語有:綸巾羽扇。2:拼音是、hóngjīnjūn。3:結構是、紅(左右結構)巾(獨體結構)軍(上下結構)。4:註音是、ㄏㄨㄥ_ㄐ壹ㄣㄐㄨㄣ。
紅巾軍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亦省稱“紅巾”。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義軍。因以紅巾為標誌而得名。後來河北、淮北地區也有。元末(公元1351年--1366年)劉福通等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紅巾而得名。
二、引證解釋
⒈亦省稱“紅巾”。⒉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義軍。因以紅巾為標誌而得名。後來河北、淮北地區也有。引《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河東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號。又有紅巾軍,於澤潞間嘗劫宗翰寨,故金捕紅巾甚急;然真紅巾不可得,多殺平民亡命者。”⒊元末(公元1351年--1366年)劉福通等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紅巾而得名。參閱《明史·韓林兒傳》。引《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元,_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明黃溥《閑中今古錄摘抄》:“_元_到末年,數當亂,任非其人,酷刑橫_,臺溫處之民,樹旗村落,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壹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謀叛者各起,黃巖方谷珍因而肇亂,江淮紅巾_四方矣。”清褚人_《堅瓠七集·元末紅軍》:“張仲舉在都,寄浙省參政周玉坡雲:‘天子臨軒授_頻,東南無地不紅巾。’”
三、網絡解釋
紅巾軍紅巾軍是元朝末年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與明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結合所發動的。因打紅旗,頭紮紅巾,又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眾,又被稱作“香軍”。紅巾軍的背景起源於元順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沈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於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江淮壹帶。
關於紅巾軍的詞語
巾幗英雄巾國英雄巾幗須眉侍執巾節巾車之恩魏文手巾葛巾布袍侍執巾櫛雨巾風帽巾幗奇才
關於紅巾軍的造句
1、又因作過義軍韓林兒部下的紅巾軍,曾被元朝官員斥之為“紅寇”、“紅賊”,所以當了皇帝後對“賊”、“寇”及形音相近的字都很忌諱。
2、每壹次前推,都能將對面的紅巾軍兒郎推得踉踉蹌蹌,腳步難穩,陣形也亂得百孔千瘡。
3、比方元末的紅巾軍領袖韓山童就冒充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所以劉福通立山童兒子韓林兒為帝之後,國號便恢復為“宋”。
4、無論明使唐子豪的言行靠不靠譜,此人都是紅巾軍天下兵馬大元帥劉福通派來的心腹,地位超然。
5、安民告示已經貼在了縣城的四處,樂清城的居民有些麻木地看著進入縣城的紅巾軍。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紅巾軍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