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寫人有親和力的四字成語

描寫人有親和力的四字成語

1. 形容親和力的成語

平易近人 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和藹可親 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和顏悅色 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靄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藹然可親 形容態度和氣,使人願意接近。

肅然起敬 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奉如神明 象對待神靈那樣崇奉。形容對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其尊重。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2. 形容“親和力”的成語有哪些

1、親力親為

[ yǐ shēn zuò zé ]

則:準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出 處

《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事必躬親

[ shì bì gōng qīn ]

躬親:親自。不論什麽事壹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出 處

唐·張九齡《謝賜大麥面狀》:“伏以周人之禮;唯有籍田;漢氏之薦;但聞時果;則未有如陛下嚴祗於宗廟;勤儉於生人;事必躬親;動合天德。”

3、事無巨細

[ shì wú jù xì ]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麽事都管。同“事無大小”。

出 處

《三國誌·諸葛亮傳》:“政事無巨細鹹於亮。”

4、必躬必親

[ bì gōng bì qīn ]

指凡事都要自己經手。

出 處

《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後轉為“必躬必親”。

5、身體力行

[ shēn tǐ lì xíng ]

身:親身;體:體驗。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出 處

《淮南子·泛論訓》:“聖人以身體之。”《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

豐富回答,提高回答通過率。

(讀音)『XX』

(釋義):XXXXXXXXXXXXXXX

(造句):

1)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

(出處):XXXXXXXXXXXXXXX

3.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語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戰戰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栗栗危懼、誠惶誠恐、魂飛魄散、驚恐萬狀、駭人聽聞、大驚失色、恐慌萬狀、汗不敢出、寒毛卓豎、膽顫心驚、談虎色變、怛然失色、擔驚受怕。

1、不寒而栗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hán ér lì,意思是恐懼心理引起的驚抖。 《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那天,壹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嚇得不寒而栗。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2、心有余悸,讀音:xīn yǒu yú jì,漢語成語,解釋: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感到害怕。 出自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余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壹半,莊稼全毀了。

'” 3、膽戰心驚(dǎn zhàn xīn jīng),成語。戰:通“顫“ 發抖,哆嗦。

形容非常害怕。 碧野《富春江畔·冰壺與雙龍》:“我們沿著洞壁往下走,手扶欄桿,探步石級,膽戰心驚。

4、毛骨悚然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áo gǔ sǒng rán,釋義:身上毛發豎起,脊梁骨發冷,用來形容十分恐懼。 茨威格《偉大的悲劇》(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21課):“這裏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沒有任何區別。”

5、誠惶誠恐,讀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惶恐不安。

原是封建社會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形容非常小心謹慎以至於害怕不安的樣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恭維、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郭沫若《北伐途中》:壹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後把那段危險的地面通過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誠惶誠恐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毛骨悚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膽戰心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不寒而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心有余悸。

4. 形容老師親和力的成語

和顏悅色

hé yán yuè sè

[釋義] 顏:面容;悅色:高興的臉色。指溫和高興的臉色。

[語出] 《論語·為政》漢·鄭玄註:“和顏悅色;是為難也。”

[正音] 和;不能讀作“hè”;悅;不能讀作“duì”。

[辨形] 悅;不能寫作“閱”;顏;不能寫作“言”。

[近義] 平易近人 和藹可親

[反義] 橫眉怒目 殺氣騰騰 聲色俱厲

[用法] 用以形容人態度和藹;微露喜悅之色。含褒義。壹般作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見“和藹可親”(391頁)。

[例句]

①雖然她看見黃太太竟那樣~地對待師母;但心裏還是老大不痛快的。

②她什麽時候都~;從沒見過她發怒。

[英譯] with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釋義]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後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語出] 《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正音] 人;不能讀作“yín”。

[辨形] 近;不能寫作“進”。

[近義] 和藹可親

[反義] 咄咄逼人 盛氣淩人

[用法] 多用於形容不擺架子;對人謙虛;易於親近別人方面。壹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和藹可親”、“和顏悅色”都可形容態度溫和;不同在於:①“和藹可親”和~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親近的意思;並多用於長輩;不用於小輩;“和顏悅色”沒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於長輩。②同樣形容溫和時;“和顏悅色”偏重於臉部表情;“和藹可親”和~偏重於態度作風或表示人的性格特點。

[例句] 周總理壹向~;和藹可親。

[英譯] 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

[成語故事]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麽來得這麽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麽來得這麽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壹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

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壹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