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讀做Huì jí jì yī
諱疾忌醫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是huì jí jì yī。出自《韓非子·喻老》,名醫扁鵲三見蔡桓公,皆看出桓公有病,且壹次比壹次嚴重,但桓公卻不承認,也不肯就醫,終至喪生。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不認錯。近義詞:文過飾非;反義詞:知錯必改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定語。
成語辨析:
正音:諱:不能讀作“wěi”。
辨形:諱:不能寫作“誨”。
辨義:諱疾忌醫和“文過飾非”,都有“隱瞞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的意思。但~偏重在“怕人批評,不肯接受幫助”;“文過飾非”偏重指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缺點。
舉例
1、現在社會有個通病,那就是諱疾忌醫,得過且過。
2、諱疾忌醫的人又怎麽會成為壹個知錯就改廣納群賢的人呢。
3、任何犯錯誤的同誌,只要他不諱疾忌醫,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還是歡迎他的。
4、因此,諱疾忌醫終究不是好辦法,要根本地解決問題還得從理論的本源定義上找原因才行。
5、如果不諱疾忌醫,中國人應該敢於坦率承認,在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各國中即使能找到有關思想的閃光,也僅是與大局無補的吉光片羽。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壹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千裏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當不良的苗頭出現時,千萬不能諱疾忌醫,要勇敢面對,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以免釀成更大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