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壹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誇盾好,什麽矛也戳不破;然後又誇矛好,什麽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妳的矛刺妳的盾,會怎麽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
"什麽矛也戳不破"和"什麽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後相抵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壹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後來齊泯王繼位,喜歡壹個壹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梁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