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以食為天的意思如下:
民以食為天(拼音:mín yǐ shí wéi tiān)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民以食為天”的原義是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形容民食的重要;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賓語、定語;也作“民以食為本”。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災荒連年,再加上秦二世施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天下群雄群起反抗秦朝暴政,劉邦也起兵於沛縣。那時有壹個人叫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只得當了壹名卑微的小吏。盡管如此,縣中的賢士和豪強依然不敢隨便役使他,當時的人們稱他為狂生。
酈食其對劉邦十分欣賞,想跟著劉邦千壹番大事業。壹次,他去拜見劉邦,劉邦正在洗腳,並不搭理他。酈食其說道:“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劉邦壹聽,大聲罵道:“妳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妳怎麽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
酈食其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傲慢無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劉邦壹聽,連忙停下了洗腳,把他請到了上賓的位置。酈食其提出了對當今時勢的很多看法,分析的有理有據。後來,被劉邦封為“廣野君”。
公元前204年,正值楚漢相爭。當時劉邦守在滎陽,這裏依山傍水,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重要的是在滎陽以北的敖山上,有壹座小城,城內有許多儲藏著大量糧食的倉庫。
項羽憑著兵力上的優勢,向劉邦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劉邦兵力不夠,壹時又調不來救兵,打得很艱難,漸漸感到支持不住了,被困在滎陽、成臯壹帶,於是劉邦計劃後撤,把成臯以東的地區讓給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