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秦晉之好的成語故事?

秦晉之好的成語故事?

秦晉之好的典故,分別發生在哪裏

秦晉抄之好

春秋時,秦國(今陜西壹帶)和晉國(今山西和河北南部壹帶),是相鄰的兩個強國。兩國統治集團之間勾心鬥角,爭奪霸權,矛盾很尖銳,有時還出兵對陣,打起仗來。但另壹方面,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時卻又互相聯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結成關系密切的親家。

春秋五霸之壹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壹,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兒。

所以,秦、晉兩國盡管互有矛盾,而彼此壹再聯姻這壹點,在各國關系中也還是比較突出的。

由於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人稱兩家聯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春秋五霸中的成語故事

春秋五霸有兩種較為流行的說法:壹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壹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以下為有關他們的成語故事:

1 齊桓公: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老馬識途: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2 晉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忍讓和回避,以求避免沖突。

3 秦穆公: 秦晉之好: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壹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沒想到公子圉又是壹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壹。

秦晉之好: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現泛指兩家聯姻。

4 楚莊王: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壹鳴驚人:壹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壹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壹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妳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問鼎中原 :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5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臥薪嘗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秦晉之好的典故怎麽來的

永結秦晉之好,類似於白頭到老或壹起到白頭,

指夫妻恩愛永不變心。 關於“秦晉之好”的來歷佳話。

“秦晉之好”的來歷佳話:

釋義 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壹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 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壹種:我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采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陜西、甘肅和四川的壹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壹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壹定包含什麽政治內容了。

又壹種:原來所謂的“秦晉之好”,其最初故事竟是這樣的功利,深為之震驚。

書載,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壹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

沒想到公子圉又是壹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壹。

由此可見,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暫時的相互利用,親上加親,是為了日後的伺機反噬倒撲;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壹句好聽的外交詞令!

還有壹種:秦穆公與晉文公是春秋時期兩個明君,兩人都很有傳奇色彩。晉文公重耳應該不叫重耳,而應該叫重目,因為他的眼睛有2個瞳孔,和舜帝壹樣。秦穆公把自己女兒嫁給重耳,幫助他復國,當時兩國關系好的很!所以後來親家叫“秦晉之好”。

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有壹段優美的愛情故事。卻說秦穆公有 *** ,出生時正好有人獻了塊璞,琢之得碧色美玉。 女兒周歲,宮中放很多東西,女兒獨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長,姿容絕世,且又聰明無比。善於吹笙,不由樂師,自成音調。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為笙。女吹之,聲如鳳鳴。穆公鐘愛其女,築重樓以居之,名曰鳳樓。樓前有高臺,亦名鳳臺。弄玉年十五,穆公欲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得善長吹笙的人,能與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願也。”穆公使人遍訪,不得其人。忽壹日,弄玉於樓上卷簾閑看,見天凈雲空,月明如鏡,呼侍兒焚香壹柱,取碧玉笙,臨窗吹之。聲音清越,響入天際。微風拂拂,忽若有和之者。其聲若遠若近。弄玉心異之,乃停吹而聽,其聲亦止,余音猶裊裊不斷。弄玉臨風惘然,如有所失。徙倚夜半,月昃 香消,乃將玉笙置於床頭,勉強就寢。夢見西南方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耀如晝。壹美丈夫羽冠鶴氅,騎彩鳳自天而下,立於鳳臺之上。謂弄玉曰:“我乃太華山之主也。上帝命我與爾結為婚姻,當以中秋日相見,宿緣應爾。”乃於腰間解赤玉簫,倚欄吹之。其彩鳳亦舒翼鳴舞。鳳聲與簫聲,唱和如壹,宮商協調,弄玉問:“這是什麽曲子啊?”丈夫對曰:“此《華山吟》第壹弄也。”弄玉又問曰:“曲可學乎?”美丈夫對曰:“既成姻契,何難相授?”言畢,直前執弄玉之手。弄玉猛然驚覺,夢中景象,宛然在目。

第二天早上,自言於穆公。乃使孟明以夢中形象,於太華山訪之。有野夫指之曰:“山上明星巖,有壹異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結廬獨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簫壹曲,簫聲四徹,聞者忘臥,不知何處人也。”孟明登太華山,至明星巖下,果見壹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飄飄然有超塵出俗之姿。孟明知是異人,上前揖之,問其姓名。對曰:“某蕭姓,史名。足下何人?來此何事?”孟明曰:“某乃本國右庶長,百裏視是也。吾主為愛女擇婿,女善吹笙,必求其匹。聞中下精於音樂,吾主渴欲壹見,命某奉迎。”蕭史曰:“某粗解宮商,別無他長,不敢辱命。”孟明曰:“同見吾主,自有分曉。”乃與***載而回。孟明先見穆公,奏知其事,然後引蕭史入謁。

秦晉之好的典故:成語秦晉之好是什麽意思

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

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 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在百裏奚及蹇叔的輔佐下稱霸西戎,而後在重耳死後不久,企圖東霸中原。晉襄公聽從先軫的良策,於秦國偷襲鄭國班師回朝的途中伏擊了秦國,秦晉之好從此破裂。其後秦穆公屢次發兵攻打晉國但屢戰屢敗,不得誌而終。

秦晉之好出自什麽典故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

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壹。

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壹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5)秦晉之好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秦晉之好”實是壹種典型的政治婚姻,這種婚姻的功能不是保障個人的或家庭的幸福,而是旨在實現政治溝通與政治結盟(因此亦稱“秦晉之匹”、“秦晉之盟”或“秦晉之約”)。

春秋之後的後世君主,也善於利於聯姻來強化政治聯盟。東漢的劉秀原娶美人陰麗華為妻,後來為了籠絡河北真定恭王劉揚勢力,又娶劉揚外甥女郭聖通為妻。

劉秀登基後,封郭聖通為後。待北方劉姓集團被征服,又廢了郭聖通,可見其聯姻策略是出於政治考慮。

秦晉之好的歷史典故由來

春秋時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采取回各種手段來維護各答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陜西、甘肅和四川的壹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壹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女兒伯姬嫁給了他。後來,晉獻

請問“秦晉之好”的典故出自何處

春秋時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采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陜西、甘肅和四川的壹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壹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女兒伯姬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晉獻公死後,秦穆公立夷吾為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壹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 沒想到公子圉又是壹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壹。

由此可見,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暫時的相互利用,親上加親,是為了日後的伺機反噬倒撲;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壹句好聽的外交詞令!

還有壹種:秦穆公與晉文公是春秋時期兩個明君,兩人都很有傳奇色彩。晉文公重耳應該不叫重耳,而應該叫重目,因為他的眼睛有2個瞳孔,和舜帝壹樣。秦穆公把自己女兒嫁給重耳,幫助他復國,當時兩國關系好的很!所以後來親家叫“秦晉之好”。

讀圖,完成15-16題.成語“秦晉之好”的典故,分別發生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

秦是陜西省的簡稱,晉是山西省的簡稱.

故選:C.

秦晉成語

含秦晉的成語只有4個——秦晉之好、秦晉之盟、秦晉之緣、秦晉之匹。

1、秦晉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壹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於聯姻。壹般作賓語。

正音好;不能讀作“hào”。

辨形秦;不能寫作“奏”。

近義詞秦晉之緣、天作之合

反義詞反目成仇

例句團市委提倡婚事儉辦;並組織了集體婚禮;使20對青年結為~。

英譯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

成語故事我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采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陜西、甘肅和四川的壹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壹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壹定包含什麽政治內容了。

2、秦晉之盟

qín jìn zhī méng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壹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2卷:“那時待老身尋訪他來,與娘子續秦晉之盟,豈不美乎!”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秦晉之好

例句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小梅》:“年伯黃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晉之盟,則唯命是聽。”

3、秦晉之緣

qín jìn zhī yuán

解釋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君主之間世代聯姻,關系親密

出處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我與妳合秦晉之緣何如?”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用於男女間

近義詞秦晉之好、秦晉之盟

例句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倘蒙娘子垂憐,肯結秦晉之緣,足稱平生之願,學生雖銜環結草,不敢有忘。”

英譯close ties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matoimonialdiplomacy

4、秦晉之匹

qín jìn zhī pī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晉諸公贊》:“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泛指兩家聯姻

近義詞秦晉之好

英譯alliance beeen the o families by marriage

秦晉之好說的是什麽歷史典故呢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壹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壹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壹。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壹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