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說林上文言文所說的成語

說林上文言文所說的成語

1. 文言文《說林上》的《萬物可以為師》翻譯及其解詞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於是就放了老馬走在軍前,任由它隨便走,部隊跟著它走,竟然找到了回歸的路。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離蟻窩的土壤有壹寸遠深壹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2. 文言文中出現的幾個成語

1、文言文 毛遂自薦中出現的2個成語及它在今天的用法 2、文言文 狐假虎威中的寓言故事,後人概括出壹個什麽成語?意思是什麽? 3、文言文 枯魚之肆這個故事中,留給我們的壹個成語是什麽?比喻? 4、文言文 老馬識途中出現的成語是什麽?比喻? 5、文言文 諸葛亮受遺照中,人們歷來稱贊諸葛亮的成語是什麽? 知道多少就說多少!!!1“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原文如下: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裏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壹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1毛遂自薦 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釋〗毛遂自我推薦。

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壹同前去。

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示例〗我作~,居然被校長核準了。

這樣才勉強捱過難關。 鄒韜奮《經歷·深摯的友誼》 1雞鳴狗盜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壹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

另壹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示例〗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2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釋〗假: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

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 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3枯魚之肆 kū yú zhī sì 〖解釋〗枯魚:幹魚;肆:店鋪。

賣幹魚的店鋪。比喻無法挽救的絕境。

〖出處〗《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矣。” 〖示例〗使遇他鬼,則縱情冶蕩,不出半載,索君於~矣。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 4老馬識途 lǎo mǎ shí tú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清·黃仲則《立秋後二日》 5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釋〗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

3. 韓非子說林上譯文

原文:魯人身善織屢,妻善織縞,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屢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縞為之冠也,而越人披發。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

譯文: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綢,他想搬到越國去。有個人對他說:“妳到越國壹定會窮的。”那個魯國人問:“為什麽?”勸他的人說:“編草鞋是為了給人穿,而越國人不愛穿鞋喜歡赤腳,織白綢是為了做帽子,而越過人不愛戴帽子喜歡披散著頭發,妳要到了不能用妳長處的國家去,想不窮做得到嗎?”

4. 帶有林的成語

把臂入林 筆墨之林 長林豐草 巢林壹枝 池酒林胾

池魚林木 彈雨槍林 獨木不成林 獨木不林 焚林而獵

焚林而狩 焚林而田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焚林而畋 焚林竭澤

豐草長林 桂林杏苑 桂林壹枝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寄跡山林

酒池肉林 林寒洞肅 林寒澗肅 林籟泉韻 林林總總

林棲谷隱 林下風度 林下風範 林下風氣 林下風韻

林下風致 林下高風 林下清風 綠林大盜 綠林豪傑

綠林豪客 綠林豪士 綠林好漢 綠林強盜 茂林修竹

泮林革音 披林擷秀 杞梓之林 棄車走林 槍林彈雨

槍林刀樹 青林黑塞 窮猿奔林 窮猿投林 瓊林玉樹

瓊林玉質 肉山脯林 山林隱逸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 深山窮林 聲振林木 嘯聚山林 言談林藪

瑤林瓊樹 瑤林玉樹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鐘鼎山林 眾議成林

總總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