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蘇秦出身農家,素有大誌,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他家庭貧苦,向秦國推銷統壹中國的策略,沒有成功,盤纏也花完了,結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於是他立誌要做壹番大事業,“錐刺股”的故事就是這麽來的。後來他改變策略,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任六國宰相。衣錦還鄉,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擡頭看他。 遊說六國期間,蘇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齊,從 [1]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湣王末任齊相。秦昭王約齊湣王並稱東西帝,他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與趙李兌約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歸還部分魏趙土地。而後,齊國乘機攻滅宋國。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不料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 與趙奉陽君***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帝,至樂毅破齊前夕,《漢書·藝文誌》著錄有《蘇子》三十壹篇,今佚。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蘇秦以壹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咤風雲。 後世敬仰其成就,以“蘇秦背劍“來命名武術定式,蘇秦以合縱
蘇秦相六國蘇秦相傳為鬼谷子的徒弟。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蘇秦從鬼谷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壹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寫成兩部書,壹部為《揣》,壹部為《摩》,戰國策中有所記載。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史記·蘇秦列傳》載:“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蘇秦任六國相
說陳軫嶄露頭角 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齊國攻打魏國。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秦國打敗楚將屈丐於丹陽。蘇秦對楚國大臣陳軫說:“臣有事願拜見您,這件事非常完滿,會使楚國對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門口,有人說到魏王曾對韓馮(píng,平)、張儀說:‘煮棗將要失陷,齊軍又來進犯,您二位來救寡人就可以不敗;不來救寡人,寡人就無能為力了。’這只是婉轉之辭。秦、韓的軍隊不向東救魏,十幾天之後,魏國就要轉變策略,韓國追隨秦國,秦國驅逐張儀,拱手侍奉齊、楚,這樣,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軫說:“怎麽才能使秦、韓軍隊不向東進呢?”蘇秦回答說:“韓馮救魏的言辭,壹定不會對韓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打退齊、宋,我趁勢聚合三國的軍隊,利用屈丐戰敗後的疲備,向南要求楚國割地,韓國失去的舊地壹定能全部收回。’張儀救魏的言辭,壹定不會對秦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抵擋齊、宋,我將聚合三國的軍隊,趁屈丐戰敗後的疲憊,向南要楚國割地,名義上是為保存將亡的國家,實際上是攻伐三川之後返回來,這是王者的事業。’您讓楚王給韓國土地,讓秦國控制兩國議和,您對秦王說‘請讓楚國給韓國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壹帶施逞威風,韓國的軍隊沒有動用就從楚國得到了土地。’韓馮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對秦國說呢?他說‘秦國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進攻楚國、韓國、使魏國受到困窘,魏國便不敢向東聯齊,這樣就孤立了齊國’。張儀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說呢?他說‘秦國、韓國想得到土地卻按兵不動,聲威震動了魏國,魏國不想失去和齊、楚的關系也就有所憑借了。’魏國轉就對秦國、韓國的態度,爭著侍奉齊國和楚國,楚國正想得到魏國侍奉而又不想給韓國土地,您讓秦國、韓國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這是對兩國有大恩德啊。秦韓兩國國王受韓馮、張儀的威脅,向東發兵以便使魏國順服,您可以常常持勝券去責問秦、韓,這樣就使秦、韓兩國喜歡您而厭惡張儀用的本錢太多了。” 心理戰術取富貴 蘇秦反間之計泄露後,被車裂而死。蘇代蘇勵見其兄縱橫之術也各立大誌。蘇代來到燕國,大概是在公元前308年,這時他也有二十六七歲了,該是得到富貴的時候,於是對燕昭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負起為您做壹番事業的誌向。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麽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壹定願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 蘇秦全身像
稱贊他的優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後援國家。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請大王自己想壹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國現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麽,我願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蘇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的國家***有七個,而燕國處於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麽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壹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大而固執自信,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然而,還要發動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宋國,吞並十二個小諸侯國。這是他們國君的欲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枯竭了,怎麽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爭持續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麽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麽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征發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征發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發參戰了,境內的防衛力量已很薄弱了。驕橫的國君壹定好利,亡國的臣子壹定貪財。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麽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麽,這樣壹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燕王說:“我終於憑借著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
編輯本段說齊歸燕地
燕王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五十余天就占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為燕昭王。 燕昭王廣納賢士,積極準備對齊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報復行動。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已經初步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仍被齊占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見了宣王,先拜了兩拜表示祝賀,接著就仰起頭來念悼辭。齊王手按鐵戈向後退了幾步,問道:“妳這是怎麽回事,先賀喜接著就念悼辭?”蘇秦答道:“人餓的時候,之所以不吃毒藥,是認為即使能填滿肚子,可是不久就會死去。現在燕國雖然比較弱小,但也是強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貪圖十個城邑的便宜卻和強大的秦國結下了深仇。現在如果讓弱小的燕國做先鋒,而強大的秦國做後盾,從而用天下的精兵攻擊您,這與吃 蘇秦六國封相衣錦榮歸圖
[2]毒藥充饑壹樣危險,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這樣做。” 齊宣王說:“既然如此,該如何辦呢?”蘇秦回答說:“聖人做事,能夠轉禍為福,因敗取勝。因此盡管齊桓公雖有女色的牽連,自己的名聲卻更加的尊貴;韓獻子雖因殺人獲罪,但自己的地位卻越發穩固,這些都是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聽從我的意見,不如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並用謙恭的言辭向秦國道歉。當秦王知道大王是因為他的緣故而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邑,壹定感激大王。燕國平白無故收回城邑,也會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開了強敵,反而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嗎?再說燕秦都會討好齊國,那麽大王發號施令,天下諸侯又有誰不會聽從呢?大王只用話語表示親近秦國,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這可是霸主的事業,也是所謂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好辦法。” 齊宣王聽後非常高興,於是把燕國的十城送回,隨後又送千金表示致歉,並在壹路上叩頭,希望結為兄弟之邦,懇請秦國赦罪。蘇秦遂受到燕昭王重用。 蘇秦剛開始就以念悼詞先聲奪人,緊緊地抓住了齊王的心。然後剖析了秦、齊、燕三國之間的利益關系,秦國可以聯燕攻齊,齊國面臨著這種威脅之後開始改變態度。之後蘇秦據古論今、旁征博引,指出歸還十座城市才會轉禍為福。論證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齊桓公、韓獻子等歷史人物的經驗,給論辯內容增加了壹種歷史的厚重感,把這種歷史智慧自如地運用和貫通於論辯中,給人壹種不可抗拒的說服力。也難怪他是戰國時期相當著名的縱橫家。 擺脫讒言 有人對燕王毀謗蘇秦說:“蘇秦是天下最不講信義的人。大王以萬乘之尊卻非常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這是向天下人顯示了自己與小人為伍啊。”蘇秦從齊國歸來,燕王竟然不給他預備住處。 蘇秦對燕昭王說:“我本是東周的壹個平庸之輩,當初見大王時沒有半點兒功勞,
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顯赫。現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取得了收復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國,可是您卻不再信任我,壹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面前中傷我。其實,我不守信義,那倒是您的福氣。假使我像曾生那樣講信用,像伯夷那樣廉潔,像曾參那要孝順,具有這三種天下公認的高尚操行,來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說:“當然可以。”蘇秦說:“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不會來為大王服務了。” 蘇秦道:“臣要像曾參壹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面歇宿壹夜,您又怎麽能讓他到齊國去呢?像伯夷那樣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到這種程度,又怎麽肯步行幾千裏,而為弱小燕國的垂危君主服務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於約會在橋下,那女子沒來,直到水淹上身也不離開,最終抱著橋柱被淹死。講信義到這種地步,怎麽肯到齊國去宣揚燕秦的威力,並取得巨大的功績呢?再說講信義道德的人,都是用來自我完善,不是用來幫助他人的。所以這都是滿足現狀的辦法,而不是謀求進取的途徑。再說,三王交替興起,五霸相繼興盛,他們都不滿足現狀。如果滿足現狀是可以的,那麽齊國就不會進兵營丘,您也不能越過楚國邊境,不可能窺探邊城之外了。況且我在周地還有老母,離開老母來事奉您,拋開固步自封的做法,謀求進取的策略。看來我的目標,本來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滿足現狀的君主,而我是謀求進取的臣子,這就是因為忠信而得罪於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說:“忠信又有什麽可責怪的呢?”蘇秦說:“您不知道,我的鄰居中有個在遠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別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來了,和他私通的人很憂慮。那妻子對他的情夫說:‘妳別擔心,我已經準備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兩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讓女仆捧著毒酒送給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於是她假裝跌倒,潑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氣,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這壹倒,對上救了男主人,對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這種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這就是因為忠信反而受到罪責的人啊。現在我的處境,恰恰不幸和那個女仆潑掉毒酒反而受罰的遭遇類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盡量使信義崇高,國家獲益,如今竟受罪責,我擔心以後天下來事奉您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況且我勸說齊王,確實沒用欺詐的手段,只不過遊說齊國的其它使者,沒有誰像我說得那麽婉轉。即使他們像堯、舜壹樣賢明,齊國也不肯相信他們的話。” 蘇秦通過列舉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和壹個小故事,駁斥了那些道學家們對他的指責,也說明了自己好心沒有好報的處境。道學家們實際上不懂政治,正象馬基雅維利將政治科學從舊道德中分離出來壹樣,蘇秦也指出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如果政治活動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約,那麽政治上將壹事無成、毫無作為。國家與個人不壹樣,國家之間由於無信義可言,就必須講實力、講策略、講變通。國家之間是超越於日常道德的,所以被日常道德所不齒的威逼利誘、暴力欺詐會經常使用,不足為奇。陰謀詭計用在日常人事上,那是小人伎倆,而如果用在國家大事上,那是梟雄誌士的雄才大略。何況蘇秦等人違背日常道德完全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清名或利益。 其實戰國時期之所以繁榮,戰國策士們之所以功勛卓著,在於當時儒家思想還沒有占居主流,在於策士們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的功利主義人生觀。儒家強調高行節義,但因此導致道德至上的虛驕之氣充斥官場和社會中,而戰國策士們的務實精神為國家增添了活力。善變敢說、運籌謀劃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張揚人的智力、個性和氣度,顯露出人之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以辭鋒相爭,以智謀相奪,沒有遮蔽道德虛飾的戰國策士們的這種進取有為的功利主義人生觀,在任何社會,都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那些蒙蔽燕王的士大夫和衛道士們,標榜高行節義,卻由於囿於教條而不能成事,困於日常道德而不能處理國際事務,甚至有的虛偽透頂,明裏拿道義作攻擊人的幌子,暗裏玩弄權術詭計、大行爾虞我詐之本領。對壹個國家來說,有害倒是這類人。 阻孟嘗君入秦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並請求見到孟嘗君。孟嘗君準備去秦國,而賓客都不贊成他出行,規勸他,他不聽,執意前往。這時蘇秦由於參加離間的關系陪伴燕王質子在齊國做大臣,便對他說:“今天早上我從外面來,見到壹個木偶人與壹個土偶人正在交談。木偶人說:‘天壹下雨,妳就要坍毀了。’土偶人說:‘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毀,也要歸回到泥土裏。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沖著妳跑,可不知把妳沖到哪裏去了。’當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執意前往,如果壹旦回不來,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嗎?”孟嘗君聽後,悟出了個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準備。 計得東國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嘗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嘗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蘇秦說:“不對,楚國壹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壹政敵,否則我將聯合秦、韓、魏三國***擁太子為君。’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於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著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借此事在孟嘗君那裏詆毀自己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嘗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嘗君對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設,以下是完成這些假設的實踐) 蘇秦對孟嘗君說:“我聽說,‘計謀泄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盡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於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尷尬處境。”孟嘗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麽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盡快割讓下東國之地。壹旦得地,閣下便成功了。”孟嘗君說:“有勞先生了。”於是派蘇秦到楚國完成使命。 蘇秦至楚,對新立的楚王說:“齊人欲奉太子為王,圖謀用太子交換貴國的下東國之地。現今事勢緊迫,大王如果不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太子便會用比大王多出壹倍的土地換取齊人對自己的支持。”楚王趕緊恭敬的回答:“寡人壹切遵命照辦!”於是獻出下東國之地。——可見蘇秦之計能使楚王趕緊割讓土地。 蘇秦回來對孟嘗君說:“看楚王誠惶誠恐的樣子,還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嘗君問:“有何辦法?”蘇秦答道:“請讓我把內情告訴太子,使他前來見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國執政,然後故意讓楚王知道,他自會割讓更多的土地。”——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從楚國繼續多割取土地。 於是蘇秦前去拜見楚太子,對他說:“齊國擁立太子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卻以土地賄賂齊國以扣留太子。齊國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數的土地許諾於齊呢?若能如此,齊人壹定會支持您。”太子說:“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讓的多出壹倍的土地許諾給齊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甚是驚慌,便割讓更多的土地,還誠惶誠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蘇秦又跑到楚王那裏討好說:“齊人之所以膽敢多割楚地,是因為他們以太子相要挾。如今雖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糾纏不休,這還是有太子作要挾的緣故。臣願意設法趕走太子,太子壹走,齊國再無人質,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機與齊達成壹致協議,與之結交,齊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
這樣壹來,既消滅了令大王寢食難安的仇敵,又結交到了強大的齊國。”楚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寡人以楚國托付給先生了。”——可見蘇秦之計可以替楚王早點趕走太子。 於是蘇秦再次拜見太子,憂心忡忡的說:“現今專制壹國的是楚王,太子您不過空具虛名,齊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許諾,而新楚王業已割地給齊。壹旦齊、楚交結,太子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請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從。”於是整治車輛,乘馬連夜逃去。——可見蘇秦之計能盡早打發太子離開齊國。 這時蘇秦又派人到孟嘗君那裏詆毀自己:“勸您扣留太子的蘇秦,並非壹個心眼替您打算,他實在是為楚國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閣下察覺此事,便通過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飾形跡。這次勸太子連夜逃奔的也是蘇秦,可您並不知曉,我私下裏替您懷疑他的用心。”——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人到孟嘗君那裏詆毀自己。蘇秦又派人到楚王那裏遊說:“使孟嘗君留太子的是蘇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蘇秦,割地以達成協議的是蘇秦,忠於大王而驅逐太子的仍然是蘇秦。現在有人在孟嘗君那裏大進蘇秦的讒言,說他厚楚而薄齊,死心塌地為大王效勞,希望大王能知道這些情況。”楚王說:“寡人知道了。”於是封蘇秦為武貞君。——可見蘇秦之計能為自己受到楚國的封賞。 事情還未結束,蘇秦通過景鯉向孟嘗君進言說:“閣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為您能延攬天下才識之士,從而左右齊國政局。如今蘇秦,乃是天下出類拔萃的辯說之士,當世少有。閣下如果不加接納,定會閉塞進才之道,也不利於遊說策略的開展。萬壹您的政敵重用蘇秦,閣下便會危機叢生。現在蘇秦很得楚王的寵信,假如不及早結納蘇秦,就很容易與楚國結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順水推舟,與之親近,令其富貴榮達,閣下便得到楚國的支持。”於是孟嘗君與蘇秦言歸於好。——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勸服孟嘗君善待自己。 蘇秦在齊、楚兩國間來回遊說、互相借重,幾個來回,使自己謀取了巨大的好處。蘇秦看起來好象作了個齊、楚兩國間傳令兵的角色,實際上他傳的話都是或威脅、或利誘、或哄擡自身。先期他用禍患威脅使楚國割地、使太子逃亡,後期他用利益、敵對方的器重來使自己在兩國中越來越顯貴。在這裏,其威脅的遊說方式和借重敵方哄擡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鑒。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脅人以害,使其為避免危亡在即的禍患就可以就範我方的如意盤算。威脅是動用暴力等極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虛張聲勢,威脅也是施行說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時必需要同時準備的手段,威脅用得逼真恰當,就可以輕易達成目的。蘇秦的過人之處還在於看到楚王誠惶誠恐,就覺得威脅的作用超過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對方要求的砝碼就繼續加重。他這種揣摩對方,控制對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挾敵方而重自己,因為自己壹方不會輕易給妳好處,當自己壹方從敵方處看到妳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會重用、擡舉妳。蘇秦作了大量的謀劃工作,使雙方都從對方處發現他奇貨可居、必須重用,蘇秦的謀劃和安排使他能夠左右逢源、四處漁利。
獻書辯冤屈
公元前290年,燕昭王不計後果,貿然聽從田代(戰國策作田伐)和參去疾的話,整頓軍隊準備進攻齊國,這使得在齊國做間諜的蘇秦大為震驚,如果燕昭王伐齊,自己的間諜身份立刻就會暴露,於是蘇秦立即派人給燕昭王寫信,信上說:“我這次到齊國來,被來就知道會有人進讒言,所以我給您秤上壹封書信,說:‘我在齊國地位顯貴,燕國的大臣將會對我產生不信任的情緒;我的地位卑賤,燕國的大臣輕視我;我壹旦被重用,就會和他們產生許許多多的恩怨。齊國對燕國有不友好的地方,他們將要歸罪於我,說我不盡職;諸侯沒有對齊國發起進攻,那些人又說善於對齊國出謀劃策;諸侯要是進攻齊國,他們 蘇秦、張儀
會把我和齊國壹起拋棄了。我的處境危如累卵。’大王對我說:‘我壹定不會聽從那些閑話和讒言,我信任妳,猶如斬釘截鐵,毫不動搖。妳最好能夠得到齊國那個方面的重視,次之也要讓齊國信任妳,最不理想的是妳只要死不了,就幹妳想幹的事情。妳可以壹並把妻子兒女都帶到齊國去取得他們的信任,妳可以對齊國說是離開燕國到齊國去的,只要把我們的事情辦成就行。’我受命承擔燕、齊的邦交五年了,齊國多次出兵不曾圖謀燕國。齊、趙兩國的邦交,時好時壞,時合時分,燕國不是和齊國去圖謀趙國,就是和趙國圖謀燕國。齊國信任燕國,到了就是靠近燕國南部邊境的地方不駐紮士兵的地步。現在大王聽從田代和參去疾的話,準備進攻齊國,使得齊國大為震驚而不信任燕國。如今大王又派遣盛慶告訴我說:‘我要任命我合意的人。’大王如果有合意的人,並且想任用他,那麽我願意為大王來侍奉他。大王如果想拋棄我,專任合意的人,那麽我請求回國後解除職務。我如果還能見到大王也就能滿足了。”這封書信到達燕國之後,燕昭王立刻放棄攻齊的計劃。作間諜是壹般倫理道德所不齒的事情,但為了國家、團體利益,作間諜又是非常的必需。作為間諜自己,因為長期在外國,所以必然會引起已方的猜疑。蘇代作為燕國的間諜長期任職在齊國,而且在齊國身居要職,他忠心的為燕國作事,但卻得不到燕國君臣的信任。當嘲弄、陷害、仇視等不是發自敵人而是發自自己的陣營時,這確實是對壹個政治家的嚴峻考驗,也是對政治家高尚心靈的傷害。政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誤解、孤獨感,常使人難以接受而逃離政治鬥爭。政治家遇到的困難非壹般人想象;政治是非道德的,對手是殘酷無情的。毛澤東曾說“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這裏充滿了爾虞我詐、烽火與硝煙。政治事業的偉大就在於它充滿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偉大就在於他能承受荒原壹般的孤獨、以及對手的折磨、同誌的誤解。如果沒有這此曲曲折折,則政治事業和政治家就會顯得平淡無奇,成功的景象和影響也不盡人意,猶如曇花壹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