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壹諾千金 壹言九鼎
抱誠守真 誠至金開 赤誠相待 閑邪存誠 修辭立誠 言而有信 取信於民 取信於人
信誓旦旦
誠信名言警句
1)幫人要幫心,幫心要知心,知心要誠心。
2)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3)不講誠信的人,是可悲的、可憐的、可恨的,也是可怕的。
4)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奧爾巴赫
5)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6)不要說謊,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爾斯泰
7)成書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宋·蘇軾
8)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
9)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頤
10)誠實比起腐敗會給妳贏得更多的好處。——莎士比亞
11)誠實比壹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德)康德
12)誠實不需假於筆墨,美麗不需假於粉黛。——(英國)
13)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
14)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妳永久的伴侶。 ——本·富蘭克林
誠信的故事
1. 孟母教子
孟母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麽?”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妳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壹部分錢買了壹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2. 曾參殺豬示誠信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壹。他博學多才,且十分註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壹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妳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妳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壹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裏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妳怎麽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妳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妳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妳了,妳以後還怎麽教育孩子?妳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3. 郭汲守信的故事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壹貫註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並州任職時,壹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壹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妳們這是在幹什麽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壹壹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麽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壹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壹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4. 曹操斷發
曹操是三國時期人,這個人雖然野心很大,有很多壞毛病,但是他卻在他統領的軍隊中留下了誠信的美名。 壹次,曹操親自統領大軍去打仗。行軍的路上,看見路邊的麥子都已經成熟了。原來老百姓因為害怕士兵,逃到外邊,不敢回來收割麥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戶告訴村裏人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說:“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討伐叛逆的賊人,為民除害。現在正是麥田的人,只要有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說到做到。父老鄉親們請不要害怕。” 老百姓們開始都不相信,仍舊躲在暗處觀察曹操帶領的軍隊的行動。
經過麥田的官兵,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蹚過麥田,這樣壹個接著壹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壹個敢踐踏麥子的。 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歡喜稱頌的,望著官軍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謝。 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裏有壹只鳥驚叫著飛起來。曹操騎的馬受了驚嚇,壹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壹塊兒麥田。 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怎麽能給丞相治罪?” 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我自己都不遵守,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遵守呢?壹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麽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想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麽能自殺呢?” 曹操沈思了好長時間,才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壹死。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 於是,曹操用劍斷自己的頭發,扔在地上,說:“那麽,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現在割掉頭發找替。” 現在的人覺得剪頭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當時的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隨便割掉頭發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曹操當眾割頭發和割腦袋沒什麽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