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從戎四字成語是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拼音:tóubǐcóngróng)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投筆從戎指扔掉筆去參軍;比喻文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誌。成語告訴人們,應向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誌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成為壹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
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於壹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壹個目的,為國雄於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知識拓展:
這位作家曾經投筆從戎,經歷了許多生死考驗,最終寫出了感人至深的作品。許多大學生在國家危難之際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面對國家危難,他毅然投筆從戎,成為壹名抗日戰士。這位青年在讀書時就有投筆從戎的誌向,後來果然應征入伍。
他不想再過平淡的生活,決定投筆從戎,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棄文就武,投筆從戎,鐵血豪情,盡顯男兒本色。這位作家在寫作上非常出色,但他也深知投筆從戎的道理,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而毅然參軍。
這個年輕人本來想成為壹名律師,但是他覺得國家更需要他去當兵,於是他選擇了投筆從戎。許多文人墨客在國家危難之際都會選擇投筆從戎,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