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行動與目的正好相反的寓言南轅北轍。
南轅北轍,是壹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該成語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貶義。它在句子中可作定語、賓語。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人要去楚國。他駕著馬車在大路上急馳。路上,他遇到壹個同路人,二人攀談起來,當同路人得知他要去楚國時大吃壹驚,問他:“楚國在南方,妳怎麽朝北走啊?這樣走,什麽時候能到楚國呢?“這人不慌不忙地說:“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不愁到不了楚國。”
同路人提醒他:“這樣走會離楚國越來越遠的。”這人指指自己的行李說:“我帶的路費、幹糧很多,能用好多天,路遠不要緊。“同路人著急地說:“妳走錯了,這樣走妳到不了楚國的。”
那人很自信地說:“我的車夫駕車技術非常好,不用擔心。”同路人見這人如此糊塗,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