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祭祀的起源:
1、農歷七?間(陽歷8?7?)的?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秋那?,天?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夫到?郊迎秋,舉?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間則有在?秋時占?天?涼熱的?俗。東漢崔宴《四?令》:"朝?秋,冷颼颼;夜?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秋?服的?俗。取七粒?四粒,以井?吞服,服時要?朝?,這樣據說可以?秋不犯痢疾。
2、官方的祭祀
官方的祭祀活動更多的是壹種象征和儀式。而在民間,不論是出於農事還是日常生活考慮,人們對季節變換的感受無疑是更加直接和敏感的。所以從古到今,在立秋這壹天民間都有非常豐富的節俗活動。由於秋季是收獲的季節,所以立秋的節俗活動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確。
3、民間各種祭祀活動
民間祭祀自然是祈求農事順利,那麽首先要祭拜的就是土地神了。在江浙壹帶,農人們壹般會在立秋這壹天,將準備好的各種犧牲祭品送至田間地頭,向田祖禱告祈求豐收。在貴州的壹些地方,也有在立秋前後十日擇期嘗新的習俗。農民用新米煮飯獻給各路農神,然後將米飯奉給家中長輩。此外,在常州壹帶,現在還保留著立秋祭奠劉猛將軍的習俗。這劉猛將軍本名劉承忠,是元末江淮壹帶的指揮使,據說在執政當地的時候消滅蝗蟲有功。死後逐漸被當地人感念和祭祀。後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被清政府官方敕令全國春秋兩季祭祀,以求保佑免於蝗災。現在常州壹帶的民俗,應該是那時候遺存下來的。
祭祀拓展:
提到祭祀,我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淩晨兩三點,就被我爺爺叫醒。我們帶著三牲(豬頭、雞、魚)去到土地廟那裏去祭祀。我們先得燃放鞭炮,然後三跪九叩,來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我爺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靠著幾塊地吃飯,對於土地的祭祀是很嚴謹的。可能以前立秋祭祀比較重視壹點,現在就算是過年也很少有人去祭祀,也不太容易聚到壹起。
祭祀文化
祭祀在中國壹直都是莊嚴神聖的,小時候在做儀式或是祭拜時,大人了總會提前囑咐孩子們不要胡亂嬉戲玩耍。這也是對祭祀這件事情的虔誠。當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壹套不同的規矩,有時不能做啥或是必須做啥,都是千百年來由祖輩傳下來的。在我家壹般都是由我爺爺主持這類事宜的,主要還是分為兩種,祭祀先人和謝竈。“謝竈”也是傳統民俗,雖然地方都有差異,但目的都相同。竈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他忙碌了壹整年,保佑各家各戶竈火不斷,飲食平安,人們為了表示感謝,給他餞行,叫做謝竈。
立秋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它是秋天的第壹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壹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其日期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9日之間。
到了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處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壹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壹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壹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立秋的習俗:
1、貼秋膘?
貼秋膘是立秋的壹個民間習俗,在立秋這天人們會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麽胃口,
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也會減。所以到了立秋,天氣變得涼爽,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壹點營養,補償
夏天的損失,被稱作“貼秋膘”。
2、啃秋?
在立秋這壹天,民間會有吃西瓜的習俗,稱之為“啃秋”。壹些老人說,過了這壹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因此,人們在立
秋這壹天就會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3、吃餃子?
在立秋吃餃子也叫作"搶秋膘”,我搶妳碗裏的壹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