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征暴斂,漢語成語,拼音是héng zhēng bào liǎn,意思是指強征捐稅,搜刮人民財富。出自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
擴展資料: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國家財用皆出人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於民,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
強橫地征收捐稅,殘暴地搜刮民財。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名目是規畫錢糧,措置財賦,其實是橫征暴斂,剝削脂膏。”斂(liǎn)。
成語(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壹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
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
它結構緊密,壹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壹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