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氣東來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公元前491人,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裏出門,站在壹個土臺上(現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
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壹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壹帶的門楣或春聯都肯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壹老農飼養著。當時,函谷關壹帶流行壹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壹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郎中讓人扶起,牛站不穩,只是哢哢不止後突然哢出壹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牛節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並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壹年四季保平安”。
3、雞鳴狗盜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客喜賢名聲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聞,想讓孟嘗君來秦***圖大謀。派其弟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後,遭到丞相樗裏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進言陷害。後秦王反悔,欲殺害之,又恐遭人唾罵,暫將孟嘗君囚禁起來。
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壹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幸姬。幸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壹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
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壹門客站在土阜上學雞鳴叫,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壹行匆匆出了函谷關。後來樗裏疾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4、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就想著煉丹成仙,有許多方士道人奉獻丹藥,全家升遷。當時陳王圭府有壹個參軍,叫田同秀。壹日早朝時,說他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老子說在他著經的地方,埋有壹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
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帶函谷關老子著經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壹個桃符,上面刻著壹個“木”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說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隨即改開元號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5、公孫白馬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門客中有壹名叫公孫龍的,想到秦國去遊學。那時趙國壹帶的馬,正流行壹種烈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壹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妳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
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楞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甚麽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
白馬非馬的爭論是當時哲學上壹件很重大的事情。說明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已開始在思考壹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
擴展資料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壹。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裏。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