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聲振林木,讀音shēng zhèn lín mù,漢語成語,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典故
出處: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列子·湯問》
舉例: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2、響遏行雲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xiǎng è xíng yún。“響”,指聲響;“遏”,指阻止,使停止;“行雲”,流動的雲彩。“響遏行雲”指聲音高入雲霄,以致阻止了天上雲彩的飄動。多用於形容歌聲的嘹亮。
出處: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列子·湯問》
擴展資料
《列子》卷五《湯問》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壹裏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壹裏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未曾學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為已經完全學會了,便告辭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為他餞行,席間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聲振動林木,沖入雲霄,把飄動的浮雲攔住了。薛譚聽了,便向他認錯,請求返回重新學習,從此再也不敢說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頭對他的朋友說:“從前韓娥東去齊國,路上糧食吃完了,路過雍門時,就靠賣唱來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後,歌聲的余音還在棟梁上久久縈繞,三天不斷,附近的居民還以為她沒有離開。”
“她又經過壹家旅店,旅店裏的人侮辱她。韓娥便拖長聲音,哀哭不止,鄰裏的男女老少無不為之悲傷,相對流淚,整整三天吃不下東西。急忙去追趕她。韓娥回來後,又為大家放聲高歌,全鄉的男女老少無不歡天喜地鼓掌舞蹈,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於是大家贈給她許多財物,送她回家。所以齊國雍門壹帶的人至今還擅長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韓娥傳留下的聲音啊。”
百度百科-響遏行雲
百度百科-聲振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