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點石成金的人物是誰 點石成金的故事

點石成金的人物是誰 點石成金的故事

點石成金的人物是許遜。許遜,字敬之,南昌縣人。晉朝時期著名道士,道教凈明派祖師,尊稱“許天師、許真君”,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並稱為四大天師。漢·劉向《列仙傳》中記載:許遜能施符作法,替人驅鬼治病,百姓們見他像仙人壹樣神,就稱他為“許真君”。

點石成金的人物

點石成金的人物是許遜。

許遜(239-374年),字敬之,豫章郡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附近)人。晉朝著名道士,道教凈明派祖師,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並稱道教四大天師。

個性聰穎,師從大洞君吳猛學道,太康元年(280),舉孝廉出身,出任旌陽縣令。不慕名利,棄官東歸,修道煉丹於西山,著書立說,創立“太上靈寶凈明法”。相傳著有《靈劍子》、《玉匣記》等道教經典。

寧康二年,羽化,時年136歲。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神功妙濟真君”。

點石成金的故事

傳說晉朝的旌陽縣曾有過壹個道術高深的縣令,叫許遜。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驅鬼治病,百性們見他像仙人壹樣神,就稱他為“許真君”。壹次,由於百姓收成不好,農民繳不起賦稅。許遜便叫大家把石頭挑來,然後施展法術,用手指壹點,使石頭都變成了金子。這些金子補足了百性們拖欠的賦稅。

成語“點石成金”也就由此而來。現在,點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也指對人稍作指導,就可以讓他幡然醒悟。

點石成金的神話故事

這壹天,漢鐘離和呂洞賓師徒二人外出雲遊,路過壹座大山,山勢很陡,好像利劍刺向天空。驕陽照射著蒼綠的峭壁。漢鐘離走在前面,步履輕盈,如履平地;呂洞賓跟在後面,壹步壹挪往上攀登。他肩上負著壹個大包裹,足足有幾十斤重,壓得他呼哧呼哧地喘不過氣來,額頭上那豆大的汗珠不住地往外流,接著就卟噠卟噠地甩落在地上。肩上那個大包裹,是他師父漢鐘離在三年前交與他的,用錦帛包了壹層又壹層,沈甸甸的,不知包的是何物。

可能是什麽寶物,漢鐘離沒對呂洞賓說,他也不便詢問,從師父交給他那天起,不管走到哪裏,都要把它背上,壹直背到如今。幾天以前,肩膀就開始有些痛,他沒有理會;昨天痛得更厲害了,他偷偷脫下衣服壹瞧,原來肩膀已被壓腫,磨破了皮,露出鮮紅的嫩肉。他沒吭聲,今天又忍著痛,背上大包裹上山。

在上古神話中,壹日,驕陽似火壹般從頭頂上直射下來。呂洞賓肩上的包裹更覺沈重,膀子上熱辣辣的,像針紮壹樣的疼痛難忍。他只得不時背過手去,用手掌托起那個沈甸甸的大包裹,以減輕壹點肩上的負擔。這樣壹來,腳步自然就放慢了。但他並沒有松勁,而是咬緊牙關,促使自己加快腳步,去追師父,不至於把距離拉得太大。

漢鐘離上到山頂上以後,便回過頭來看看,見呂洞賓還在半山腰裏,艱難地往上爬。看到他那剛強的意誌和持久的毅力,心裏甚是喜悅,便在壹棵大松樹下坐下來等他。

過了片刻,呂洞賓終於登上山頂。漢鐘離笑盈盈地招呼他道:“烈日當空,松下好乘涼,歇息壹會兒再走吧!”

呂洞賓正想歇息,便蹲下身來,把肩上的包裹卸下。不料,包裹沒有放穩,竟咕嚕嚕滾下了山坡。呂洞賓心中甚是著急,唯恐損壞了師父的寶物,未等漢鐘離開口,便急忙奔下坡去撿拾。待到山坡下壹看,當包裹用的錦帛,已被山石樹茬劃破,裏面的東西已經暴露出來。

呂洞賓壹見,不禁大吃壹驚。原來裏面包的並不是什麽貴重物件,更不是寶物,而是壹塊大頑石。呂洞賓呆呆地站在那裏,看了許久,百思不得其解:“師父要這麽壹塊頑石有何用呢?”

呂洞賓真想棄石而去,可是又壹想,師父把這包裹交與自己已經整整三年了。三年來,不管跋山涉水,還是嚴冬酷暑,這塊頑石,從未離開過自己;師父也沒說把它棄掉。既然背到了如今,師父又未發話,說不定它有極大的用場。這麽壹想,又重新把它包好,背上了山頂。

漢鐘離站在山頂,早把呂洞賓的心思和行動看了個壹清二楚。待他把頑石背上山頂後,便指著包裹道:“現在可以把它打開!”

呂洞賓解開包裹,頑石重新露了出來。

漢鐘離笑呵呵地說道:“妳原來沒想到這裏面包的是壹塊頑石吧?”

呂洞賓點了點頭,不禁問道:“不知師父要此頑石何用?”

漢鐘離笑著回答道:“壹是用它磨煉爾之意誌,二可將它點化成金。我即點石成金,也不枉妳背它三年。”說畢,用手指著那塊大石頭,說了壹聲“變!”那頑石立即變成了金光燦燦的壹大塊黃金。

呂洞賓看得出神,連聲贊嘆道:“師父竟有如此仙術,妙哉,妙哉!”

漢鐘離言道:“我將此點石成金之法傳授與妳如何?”

呂洞賓沈吟了壹會兒問道:“化石為金,可保永無更變否?”

漢鐘離回答說:“所點之金,與真金不同,真金始終如壹;所點之金,五百年後,仍變為石也。”

呂洞賓聽他這麽壹說,便拒絕學習這壹法術,他說:“若是如此,則弟子不願學。”

漢鐘離不解地問:“為何不學?”

呂洞賓接著說道:“如此法術,興利於五百年前,遺害於五百年後,豈不誤了五百年後之人?故不願學也。”

漢鐘離聽至此,不禁嘆道:“子之道念,我不及也,爾之正果當在我之上!”

從此,師徒相互切磋道義,進入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