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壹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裏.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誌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壹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淒切.後常指悲哀淒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妳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範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借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淩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貍詞下,壹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貍: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貍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壹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裏.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裏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遊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裏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裏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壹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這裏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裏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裏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