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於事、人浮於事(拼音:rén fú yú shì),出自《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富貴之事也,寧使人浮於食。”浮,指超過。原指人的才德高過所得俸祿的等級,現指工作中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火樹銀花、火樹銀花是壹個成語,出自《南齊書·禮誌上·晉傅玄朝會賦》,多用來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門庭若市、語成語,褒義詞,指門前像市場壹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出自《戰國策·齊策壹》的:“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如老舍《四世同堂》:“粉妝樓有許多朋友,壹天到晚門庭若市。” 張難先 《都督府之組織設施及人選》:“是時熱心之士,聞武昌首義來 集賢館報名者,門庭若市。
人聲鼎沸、形容人聲喧鬧。鼎,古代的壹種銅鑄的鍋,壹般是三足兩耳。沸,水開。鼎沸,本意是鍋中的水燒開了,發出聲響,現指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炸開了鍋。
人頭攢動、人頭攢動原指人很多,且頻繁的在移動。壹般用於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較大,但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應接不暇、漢語成語,出自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使人應接不暇。”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九回:“真乃盈耳奪目,應接不暇,把魯國君臣二人,喜得手舞足蹈,不知所以。”原意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延伸形容來人太多或事務繁雜,接待應付不過來;花的種類繁多看也看不過來。
魚龍混雜、讀音:yúlónghùnzá。常用成語,該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的壹個典故,用來形容好人和壞人混在壹起。
濟濟壹堂、濟濟壹堂(jǐ jǐ yī táng),漢語成語。濟濟:人多的樣子;堂:大廳;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壹起。鄒韜奮 《抗戰以來》三二:“我看到濟濟壹堂有著各黨派的許多領導們,同時想到許多為著‘防制異黨活動辦法’而被關在牢獄裏或集中營裏受罪的無辜青年,悲痛已極。” 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在路上我看見方才濟濟壹堂的將軍夫人了。”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我們民建分會真是謀臣如雨,猛將如雲,濟濟壹堂,各有千秋。”
摩肩接踵、拼音 mó jiān jiē zhǒng 釋 義 摩:摩擦。踵:腳後跟。 接:碰。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近義詞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接踵比肩、人頭攢動。 出 處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戰國策·齊策壹》:“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壹人,中原歸附者踵接。”《走進周莊》“小心踏上拱橋,周莊頓時立在面前:街樓古屋參差著,逶迤著,摩肩接踵地向妳湧來,倒顯得橋下的水流淌得如靜止壹般。用 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示 例 節日的公園裏,遊人~,十分擁擠。故 事 春秋時期,齊國外交官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就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揮袖成雲。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