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龍伏虎拼音:xiáng lóng fú hǔ簡拼:xlfh近義詞:所向無敵、戰無不勝反義詞:唯唯諾諾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解釋: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例子:~似平常,斬將封為鬥木豸。(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謁後語:謎語: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壹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缽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壹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只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巖,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只老虎被驅散了。
“降龍伏虎”後比喻力量強大,能戰勝重大困難。
(出自《梁高僧傳》和《續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