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群儒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指的是誰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壹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壹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壹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壹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壹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壹批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壹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壹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妳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可能她確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壹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裏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壹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裏,她可壹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盡管荊州境內臥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裏,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臥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誌》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麽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的曹操是壹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復雜。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誌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壹點。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臺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壹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系。史書上歷來把曹操與王莽並稱,可見其人品的低下。對這種人,諸葛亮只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諸葛亮為什麽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退壹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壹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壹個人胸懷雄心壯誌,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壹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壹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壹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壹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壹個目的就是為了“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