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鬥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沈住氣呢。」壹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只鬥雞非常厲害,別的雞壹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壹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鬥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揠苗助長:古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就壹棵壹棵地把禾苗給拔高了,壹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壹陣哄笑,隊伍亂成壹片。孫武再壹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畫蛇添足:楚國有個祭祀的人,賞給門客壹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多人喝這壺酒不夠,壹個人喝它才差不多。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的蛇最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畫完,另壹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能為它畫腳呢?”於是,就喝那壺酒。 那個畫蛇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鄭人買履: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它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腳的尺寸。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買到鞋。有人問:“(妳)為什麽不直接用腳試呢?”(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壹》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壹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裏的圍墻是用壹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裏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壹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壹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壹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妳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妳,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妳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裏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壹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麽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準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壹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壹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壹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裏,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妳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妳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裏,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壹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麽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妳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妳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銜環結草:《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註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壹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前者講壹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壹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壹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也說“銜環結草”
五十步笑百步: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魏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麽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既然梁惠王妳喜愛打仗,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壹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壹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壹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壹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跑到壹百步,但同樣是逃跑”孟子說:“妳雖然愛百姓,可妳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鷸蚌相爭: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壹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餵,蘇代,妳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麽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妳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麽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壹楞。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壹只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壹只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妳就會曬死的。等妳死了我再吃妳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妳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妳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壹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壹起提拿去了。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麽,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買櫝還珠:春秋時代,楚國有壹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壹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壹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壹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狐假虎威: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壹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有壹天捉到壹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壹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貍。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壹樣啊。”
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麽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壹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裏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壹暴十寒: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壹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壹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妳把它在陽光下曬了壹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壹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壹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奸臣又來哄騙妳,妳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麽辦呢?”按著,他使打了壹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妳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壹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壹樣啊;”這是壹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壹樣東西、做好壹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壹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麽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壹,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壹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壹暴十寒”壹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壹種說法。例如壹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壹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麽東西呢?
三人成虎: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壹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壹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壹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壹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壹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南轅北轍: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去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壹個人,正駕著他的車往北面趕,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妳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麽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即使馬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這幾樣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罷了!如今大王的每壹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壹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麽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壹樣的嗎?”
守株待兔:宋國有壹個農民,每天在田地裏勞動。 有壹天,這個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壹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壹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壹截樹根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 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裏幹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麽專心了。 守株待兔他幹壹會兒就朝草叢裏瞄壹瞄、聽壹聽,希望再有壹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裏的苗因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
掩耳盜鈴: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