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暗淡無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頭上戴壹個黯淡無光的亮藍頂兒,那枝俏擺春風的孔雀瓴已經蟲蛀的剩了光桿兒了。”
黯淡無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頭上戴壹個黯淡無光的亮藍頂兒,那枝俏擺春風的孔雀瓴已經蟲蛀的剩了光桿兒了。”
黯然無色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
出處:清·鄭燮《題畫竹》:“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貧寒的讀書人。形容人數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也比喻貧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齊下淚,壹時南望李崖州。”
悲觀厭世 厭世:厭棄人世。對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頹喪,厭棄人世。
敝鼓喪豚 敝:破,壞;喪:失去;豚:豬。指擊破鼓、烹掉豬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費而無益。
出處:《荀子·解蔽》:“故喪於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不省人事 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處:宋·汪應辰《與朱元晦》:“問其無所苦否,則曰‘無事,無事’。尋即不省人事。”
悵然若失 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麽似的煩惱不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悵然自失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誌迷亂,像失去什麽似的樣子。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逞己失眾 逞:放任。指由著性子胡來會失去眾人的支持。
池魚籠鳥 池裏的魚,籠裏的鳥。比喻受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處:晉·潘嶽《秋興賦》:“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處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寸進尺退 前進壹寸,後退壹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處:《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大璞不完 指玉既經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做了官,喪失了原來的誌向。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富貴矣,然大璞不完。”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多指政權喪失,國家滅亡等大事。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祖紀》:“誠用此計,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大事去矣,人之雲亡。”
單鵠寡鳧 鵠:天鵝;鳧:罷鴨。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後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處:《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當面錯過 面對面地失去了機會。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壹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識真師,當面錯過!’”明·洪應明《菜根譚·閑適》:“壹起便覺,壹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當面錯過。”
蕩然無存 蕩然:完全空無。形容東西完全失去,壹點沒有留下。
出處: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延渠閣,青編素簡,壹同煨盡,湘囊綖帙,蕩然無存。”
悼心失圖 悼:悲傷;圖:謀劃。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張。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
得而復失 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得失參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壹半。即得失相當。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壹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得意忘形 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出處:《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孤兒寡婦 死了父親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婦女。泛指失去親人,無依無靠者。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孤子寡婦,寒心酸鼻。”
孤鴻寡鵠 孤:孤單;鴻:鴻雁;寡:失偶的婦人;鵠:天鵝。孤獨失伴的天鵝。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慰夏孤》:“向日蠶桑動,忽相逢孤鴻寡鵠,無門投控,飛鳥依人情可憫。”
寡鳧單鵠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後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處:《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過時黃花 黃花:菊花。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
邯鄲匍匐 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來的長處。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虎落平川 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老虎離開自己稱王稱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權有勢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出處: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四十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麽似的。形容心神不寧,不知如何是好。
灰心短氣 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失去信心,意誌消沈。同“灰心喪氣”。
灰心喪氣 灰心:心如熄滅了的死灰;喪:失去。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失去信心,意誌消沈。
出處:明·呂坤《呻吟語·下·建功立業》:“是以誌趨不堅,人言是恤者,輒灰心喪氣,竟不卒功。”
灰心喪意 猶言灰心喪氣。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失去信心,意誌消沈。
魂不負體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魂不附體 附:依附。靈魂離開了身體。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
出處:元·喬夢符《金錢記》第壹折:“使小生魂不附體。”
魂不赴體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出處:《宣和遺事》前集:“師師聞道,嚇得魂不著體。”
魂不著體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出處:《前漢書平話》卷上:“嚇高皇魂不著體。”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三回:“只見兩個黃巾力士,押著李逵,耳邊只聽得風雨之聲,不覺徑到薊州地界,嚇得魂不著體,手腳搖戰。”
魂顛夢倒 猶言神魂顛倒。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
魂飛天外 形容萬分恐懼,或受到某種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進退失據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出處:《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進退失踞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進退亡據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進退無據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出處:《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驚慌失措 失措:失去常態。由於驚慌,壹下子不知怎麽辦才好。
出處:《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驚惶失措 失措:失去常態。由於驚慌,壹下子不知怎麽辦才好。
出處:《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利令誌惛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麽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出處:《鏡花緣》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謂‘利令誌惛’能不浩嘆!”
利令智昏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麽都忘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籠鳥池魚 關在籠裏的鳥,養在池中的魚。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麻痹大意 麻痹:肢體失去知覺和運動機能障礙,比喻失去警覺。指粗心、疏忽,對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麻木不仁 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出處:明·薛己《醫案·總論》:“壹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註:‘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幫手或親近的人。
出處: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夢魂顛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態。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只因財利迷心,身家念重,時時防賊發火起,自然夢魂顛倒。”
夢想顛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態。
出處:《西遊補》第壹回:“卷做壹團,塞在豬八戒耳朵裏,口裏亂嚷道:‘悟能,休得夢想顛倒。’”
明珠彈雀 用珍珠打鳥雀。比喻得到的補償不了失去的。
出處:漢·揚雄《太玄經·唐》:“明珠彈於飛肉,其得不復。測曰:明珠彈肉,費不當也。”
木朽蛀生 朽:腐爛。木朽腐爛就會生蟲子。比喻失去檢點就會犯錯誤。
強得易貧 指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琴瑟失調 琴瑟:古樂器名,比喻夫婦。琴瑟演奏的不諧調。比喻政令不當,失去調節。也比喻夫婦不和。
出處:《漢書·董仲書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屈節辱命 失去了節操,辱沒了使命。
出處:《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去食存信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人老珠黃 舊時比喻女子老了被輕視,就象因年代久遠而失去光澤的珍珠壹樣不值錢。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呢。”
人離鄉賤 指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人事不省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出處:《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誰想劉璞因冒風之後,出汗虛了,變為寒癥,人事不省,十分危篤。”
人事不醒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覺。同“人事不省”。
出處:楊朔《晚涼天》:“有壹位同誌,是漁船救起來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覺。同“人事不省”。
出處:《紅樓夢》第壹二○回:“寶釵哭得人事不知。”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壹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出處:《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日月無光 連太陽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極其黑暗。
如癡如醉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癡似醉。”
如醉如癡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癡似醉。”
喪膽銷魂 喪、銷: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喪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驚慌、恐懼的樣子。
出處: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壹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壹眼從死屍堆裏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喪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驚慌或心神不寧的樣子。
出處:魯迅《墳·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壹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喪家之狗 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臯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喪身失節 身受汙辱,失去節操。
出處: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並被以喪身失節之名,……並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神魂顛倒 神魂:精神,神誌。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六:“小娘們多有愛他的,奉得神魂顛倒,連家裏也不思想。”
神經錯亂 ①指精神病。②指精神和思慮迷糊不清,失去常態。
神龍失埶 比喻失去權位。埶,同“勢”。
神色倉皇 倉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面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
出處:明·余邵魚《東周列國誌》第二十四回:“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神色張皇 張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面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同“神色倉皇”。
出處: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七十六回:“正在無可奈何,只聽得樓梯上壹陣腳步聲音,當差的已經回來,和那先去的李升壹同走了進來,神色張皇,滿頭流汗。”
是非得失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讀《鵬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四海飄零 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雲因殺之,借此安身。”
似醉如癡 猶如醉如癡。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出處:明·無名氏《魏徵改詔》第二折:“著人腦蓋天靈碎,唬的他似醉如癡。”
隨珠彈雀 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因而得到的補償不了失去的。
出處:《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痰迷心竅 指中風昏迷。也形容壹心貪圖某壹事物而失去理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壹回:“低頭壹想:‘明白了,壹定是今天趙家孩子中了舉,東家見了眼饞,又勾起那痰迷心竅老毛病來了。’”
脫韁之馬 比喻脫離羈絆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出處:《呂氏春秋·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忘乎其形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相形失色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得大大不如。
出處:秦牧《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仙人掌終於鍛煉出現在這樣壹種使普通植物為之相形失色的倔強性格和卓特風貌。”
銷魂奪魄 神魂顛倒,失去常態。形容因羨慕或愛好某種事物而著迷。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壹回:“鹽商富貴奢華,多少士大夫見了就銷魂奪魄;妳壹個弱女子,視如土芥,這就可敬的極了!”
欣喜若狂 欣喜:快樂;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護軍女》:“少年得其應答,驚喜若狂。”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燕雀處堂 處: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燕雀處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處堂”。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張皇失措 張皇: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麽辦才好。
出處:清·采蘅子《蟲鳴漫錄》:“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遠近尋覓,廩生與表妹亦張皇失措。”
坐失機宜 白白地失掉機會。
出處:清·昭梿《嘨亭雜錄·木果木之敗》:“兵家之事,宜於乘銳直進。若不審敵勢,坐失機宜,使兵心至於潰敗。雖欲振起,不易得也。”
坐失良機 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會。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木果木之敗》:“若不審敵勢,坐失良機,使兵心至於潰敗。”
坐失事機 白白地失掉機會。
出處:王闿運《丁銳義傳》:“坐失事機,誰執其咎。”
猢猻入布袋 猢猻:猴子。猴子進了口袋。比喻行動失去約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曰:‘恁麽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曰:‘猢猻入布袋。’”
不自由,毋寧死 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
出處:法國大革命時《馬賽曲》的最後壹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出處:唐·李觀《項籍故裏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失節: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後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裏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處:《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