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是漢語中壹個源自寓言的成語,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這則成語是說有個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後用以譏諷墨守成規而不重視實際狀況的人。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壹個鄭國人,想為自己買壹雙新鞋子。去集市之前,這個人預先找來壹小段繩子,用它比著自己的腳,事先量好自己腳的長短尺寸,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鄭國人來到集市,直奔賣鞋的店鋪,他讓掌櫃拿了幾雙鞋出來,精挑細選了壹番,終於看好了壹雙中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壹比新鞋的大小,誰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碼的繩子忘在家裏沒有帶。
於是他連忙對鞋鋪的老板說:“對不起。瞧我這記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碼卻忘帶了,我得回家取來尺碼才能買鞋。”說完,放下鞋,轉身就往家裏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經散了,鞋鋪打烊了,鞋子沒買成。
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裏,鄰居問他出了什麽事,他就把事情的經過壹五壹十地講述了壹遍。
鄰居聽了問道:“妳買鞋的時候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穿壹下,試試鞋的大小合適不合適呢?”這個鄭國人壹臉嚴肅地回答說:“那可不成,量出來的尺碼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親自量好的尺碼,而不相信我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