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的意思是蟬幼蟲變為成蟲後,殼留下,蟬飛走。比喻使用計謀脫身溜走,而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金蟬脫殼(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壹個謊。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後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或比喻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壹般在句子當中充當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六次攻打中原,但都沒有成功。在最後壹次進攻中原時,他因為過度勞累,病情加重,不幸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偷偷告訴姜維安全退兵的辦法,姜維聽從諸葛亮的吩咐。
在諸葛亮死後,對外嚴密封鎖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他帶著諸葛亮的靈柩。秘密率領軍隊開始撤退。當時,與蜀軍作戰的敵人是魏國軍隊,魏軍首領司馬懿派軍隊跟蹤蜀軍,發現蜀軍撤退的跡象,便派軍隊迅速追擊。
金蟬脫殼成語寓意:
金蟬脫殼是壹種積極主動的撤退和轉移,這種撤退和轉移壹般是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就需要冷靜地觀察、認真地分析形勢,準確地做出判斷,然後堅決果斷地采取行動。謀成於密,而敗於泄。
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要在敵人不知不覺中進行,絕不能露出半點破綻。運用此計,關鍵在於脫。 脫在本計中,主要有兩種含義:壹是脫身。為了擺脫困境,先把“外殼”留給敵人,自己脫身而去。留給敵人的“外殼”是壹個虛假的外形,對我方的實力影響不大,卻能給敵人造成錯覺。
二是分身。在遇到兩股敵人時,為避免腹背受敵,可以對原來的敵人虛張聲勢,使其不敢輕易來犯,而暗中抽調主力去攻擊後來之敵;待後來之敵被消滅後,再返回來進攻原來的敵人。另外,運用此計壹定要選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