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自知之明什麽意思

自知之明什麽意思

成語名稱自知之明 成語讀音zì zhī zhī míng 字詞釋義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 成語釋義透徹地了解自己(多指缺點)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反義詞不自量力、自不量力,妄自尊大,自作聰明 用法多用於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成語性質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感情色彩褒義詞 例句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這事我幹不了。 英文翻譯 1.self-knowledge 2.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oneself; to know one's limitations

成語出處

1.《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韓非子》:“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裏,此兵之弱也。楚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翻譯

楚莊王要討伐越國,莊子勸諫道:“大王為什麽要討伐越國呢?”莊王答道:“因為越國政治混亂,士兵戰鬥力差。”莊子說:“臣認為智慧就像眼睛壹樣,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經兵敗給秦國、晉國,喪失了幾百裏的土地,這就是士兵戰鬥力弱了。莊蹻在楚國境內當強盜為害百姓,官吏卻不能將其拿獲,這就是政治混亂了。大王政治之亂,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國之下,但卻想討伐越國,這就說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壹樣了(看得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莊王於是就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由此可見,壹個人的智慧不在於他能夠評價別人,而在於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因此說:“能夠自我評價才稱得上有智慧。” 這個故事說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難”的道理,為人處事,莫過於此。

成語示例

1.高陽《草莽英雄》第十三章。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倆作惡多端,神人***憤。 2.壹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這個人有點自知之明;幸虧沒有接受這任務;不然出的漏子比這個還大。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1.明;不能寫作“鳴”。 2.明;不能讀作“mín”。

編輯本段自知之明 古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典故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別人的人自己就會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天的人就會無法立誌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怪別人,難道不是拘泥守舊,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會遵循這正常的事,而小人則遵循異端。

字詞解釋

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認識。 怨: 埋怨。 知命: 懂得命運。 窮: 走投無路。 無誌: 沒有誌氣。  迂: 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失:過失,過錯。 反:反而,反倒。 豈:難道。 道:遵循。 怪 :異端。

觀點

荀子在文中的觀點是:人應該有自知之明。

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意為君子致力於統治,小人致力於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後,“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