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事理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常常能說明壹些事理。下面和我壹起來看說明事理的成語故事,希望有所幫助!
說明事理的成語故事1
成語:
尋章摘句
拼音:
xún zhāng zhāi jù
解釋:
尋:找;章:篇章;摘:摘錄。舊時讀書人從書本中搜尋摘抄片斷語句,在寫作時套用。指寫作時堆砌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
成語故事:
趙咨是吳王孫權手下有名的官員。他去魏國辦事,見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輕蔑的口氣問趙咨說:“妳們吳王有學問嗎?”
趙咨回答說:“我們吳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閑時,他閱讀各種書籍,研究歷史經驗,可不像那些書生只知抄抄寫寫、摘記壹些詞句(原文是‘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曹丕又問道:“妳看,我可以征服妳們東吳嗎?”趙咨回答說:“大國有進攻的力量,小國也有防禦的裝備啊!”
曹丕接著問道:“妳們東吳害怕我們魏國嗎?”趙咨又答道:“我們有雄兵百萬,又有長江、漢水的天險作屏障,有什麽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這人真是能言善辯、對答如流。於是又問道:“妳們東吳,像妳這樣有才能的人有幾個呀?”
趙咨說:“特別聰明、很有才能的大約有九、十人。至於像我這樣的人,那真要用車子來裝,要用鬥來量,簡直是數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車載鬥量,不可勝數’)!”
由這個故事後來來演化成兩句成語。壹個是“尋章摘句”。“尋”是尋找;“摘”是摘錄。指讀書時只去尋求摘取現成的漂亮詞句,不做研究。壹般用來形容寫作時堆砌、套用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另壹個成語是“車載鬥量”。“載”,即裝運;“鬥”是量糧食的器具;“量”,是計算。這個成語形容數量很多。
說明事理的成語故事2成語:
揠苗助長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壹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壹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壹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壹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壹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地拔,從早上壹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他回到家裏,十分疲勞,氣喘籲籲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壹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說明事理的成語故事3成語:
奄奄壹息
拼音:
yǎn yǎn yī xī
解釋:
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只剩下壹口氣。形容臨近死亡。
成語故事:
李密,字令伯,晉朝犍為武陽縣人。他曾在蜀漢擔任尚書郎的職務,以文學才辯見稱於世。蜀漢亡後,西晉壹些地方行政首腦先後推舉李密為官,他都以祖母無人供養為由推辭了。不久,晉武帝又征召他為太子待從官。他不敢不從,他更不願離開年邁的祖母,就向晉武帝上表陳情,敘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說明不能應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陳情表》中說:臣命運坎坷,早年便連遭不幸。出世剛六個月,父親亡故。四歲那年,舅舅逼迫母親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劉氏撫養長大。現在祖母年老,長年疾病纏身,久臥不起,猶如西山落日,氣息奄奄,生命不長,早晨難保晚上了。臣如無祖母撫育,難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養,也無法度完余年。
祖孫二人,相依為命。臣今年四十四歲,祖母今年九十六歲,因此,臣為陛下效力的日子長,而報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這種烏鴉反哺其母的私衷,來乞求陛下準允臣為祖母養老送終。臣之辛酸困苦,鄉鄰官府***睹,天地神明可察。文章寫得委婉懇切,真摯動人。直到祖母死後,李密才出仕晉朝,官至漢中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