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大勇若怯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膽怯的樣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沈著冷靜。
出處: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擔驚受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水滸傳》第三五回:“妳們若要做夫妻,每日同壹處,不擔驚受怕,我卻有壹條妙計,只是難教妳。”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膽破心寒 形容由於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膽小怕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出處:巴金《談〈寒夜〉》:“他後來竟變成了壹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膽小如豆 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壹個沒辮子的光棍,手裏提著壹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膽小如鼠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小如鼷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戰心寒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常子是膽戰心寒。”
膽戰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膽戰心驚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膽戰心搖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驚變》:“呀,妳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吊膽提心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壹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壹句話。”
膚粟股栗 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君子念此,膚粟股栗矣。”
股戰而栗 戰:怕;栗:發抖。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狐潛鼠伏 像狐貍和老鼠壹樣潛伏、藏匿。形容膽怯躲藏的樣子。
出處:明·張景《飛丸記·公館言情》:“山居草宿,狐潛鼠伏,將略勝孫吳,軍勢振頗牧。”
惶惶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飛天外 形容萬分恐懼,或受到某種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壹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驚魂動魄 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驚魂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驚恐失色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驚恐萬狀 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神破膽 形容極其恐懼。
出處:唐·範攄《雲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驚心悼膽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出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卷上:“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驚心吊膽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驚心裂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同“驚心破膽”。
驚心破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
驚心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亦作“驚心褫魄”。
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跼蹐不安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恐慌萬狀 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恇怯不前 恇怯:恐懼畏縮。恐懼畏縮,不敢向前。
出處:《宋史·楊瓊傳》:“及聞清遠之敗,益恇怯不前。”
栗栗危懼 栗栗: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尚書·湯誥》:“栗栗危懼,若將隕於深淵。”
臉無人色 形容極端恐懼。
臨敵賣陣 即將上陣殺敵時,卻逃離陣地。形容十分膽怯。
毛發倒豎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怕風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艱難困苦,嬌氣十足。
怕死貪生 貪:舍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僥幸得逾於須臾。”
魄消魂散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怯聲怯氣 形容說話的語氣膽小而不自然。
肉跳心驚 心裏吃驚,身上肉跳。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麽,這壹會兒心驚肉戰,這壹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三魂出竅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喪膽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縮手縮腳 由於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也形容做事膽小,顧慮多,不敢放手。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喊了許久,店家方拿了壹盞燈,縮手縮腳的進來。”
縮頭縮頸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同“縮頭縮腦”。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遠遠壹條長街只看見三四個人,蹀躞著,縮頭縮頸歪斜著走。”
縮頭縮腦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
出處: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並要求學校當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
貪生惡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同“貪生畏死”。
貪生怕死 貪:舍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僥幸得逾於須臾。”
貪生畏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談虎色變 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後比喻壹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嘗見壹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出處:《宋元戲文輯佚·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忐忐忑忑 心神不安,膽怯。同“忑忑忐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急的俺忐忐忑忑把花言語謾支吾,當初當也波初,俺也拚的廝挺觸。”
探頭縮腦 小心膽怯張望的樣子。
忑忑忐忐 心神不安,膽怯。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從來駁駁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厭天生敢。”
提心吊膽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壹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望而生畏 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出處:《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唯唯否否 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膽小怕事,壹味順從。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據(指梁邱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壹般。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領導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
聞風喪膽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心驚膽顫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寒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落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戰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心有余悸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裏還害怕。
出處:孫犁《奮勇地前進、戰鬥—在壹次座談會上的發言》:“如果他第壹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心有余悸了。”
伈伈睍睍 伈伈:小心恐懼的樣子。睍睍: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睜大的樣子。小心害怕或低聲下氣的樣子。
出處:唐·韓愈《祭鱷魚文》:“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耶?”《明史·鄒智傳》:“及與議事,又唯諾惟謹,伈伈伣伣,若有所不敢,反不如壹二俗吏足以任事。此陛下所為疑也,臣竊以為過矣。”
懸心吊膽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壹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戰戰兢兢 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裝怯作勇 本來膽怯,卻裝出勇敢的樣子。
出處:魯迅《墳·“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惴惴不安 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出處:《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鉛刀編·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濟南辛侯(辛棄疾)自司農寺簿來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作,惴惴然不自安。”
趑趄囁嚅 欲進又退,欲言又止。形容奴顏婢膝,畏縮不前的樣子。
出處:語出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穢汙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於萬壹,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前怕狼,後怕虎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前怕龍,後怕虎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壹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壹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壹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壹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壹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