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吹草動成語故事
風吹草動
讀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風稍壹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Ⅱ 聽風就是雨的成語故事
聽風就是雨 [tīng fēng jiù shì yǔ]
基本釋義
比喻聽到壹點點不確切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出處: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他們做都老爺的,聽見風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
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得不的風兒,就是雨兒。”
Ⅲ 虎虎生風的成語故事
虎虎生風
虎虎生風:有虎嘯風起的氣勢,口語,來自虎嘯生風。完整說法“虎嘯生風”。
虎嘯生風 或虎嘯風生
解釋:嘯,長鳴。猛虎長鳴,則大風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順應時代潮流而出現,並且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亦指豪傑奮起,大展宏圖。
出處:《北史·張定和傳論》:“虎嘯生風,龍騰雲起,英賢奮發,亦各因時。”
樓主:好像並沒有故事啊……是不是記錯了
Ⅳ 運斤成風的成語故事
楚國的郢都有個勇敢沈著的人,他的朋友石是個技藝高明的匠人。有壹次,他們表專演了這樣壹套絕活屬:郢人在鼻尖塗上像蒼蠅翅膀壹樣薄的白粉,讓石用斧子把這層白粉削去。只見匠人不慌不忙地揮動斧頭,呼地壹聲,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郢人也仍舊面不改色,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
這件事被宋國的國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絕技和郢人的膽量,很想親眼看壹看這個表演。於是,國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請來,讓他再表演壹次,石說:“我的好友已經去世,我失去了唯壹的搭檔,再也沒法表演了。”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將“運斤成風”引為成語,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
Ⅳ 風聲鶴唳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編輯
典源
《晉書·謝玄傳》:東晉時,秦主苻(fú)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列陣肥水,要與東晉決戰。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3]
釋義
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後遂用“風聲鶴唳、風聲鶴警、驚聞鶴、鶴唳風聲、鶴唳心驚、鶴唳、風鶴”等形容疑懼驚慌,壹有風吹草動便神經極度緊張。
示例
風聲鶴唳趙老《醉蓬萊·壽葉樞密》詞:“底事當時,飲 *** 馬,壹望雲旗,倒戈投贄。此片丹心,幾風聲鶴唳。”
《紅樓夢》第壹○二回:“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的兩府懼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
郁達夫《出奔》:“直到後來,聽到了那些風聲鶴唳的傳說,見到了舉室倉皇的不安狀態,當正在打算避難出發的前幾日,婉珍才又隱隱地想起了這壹位青年。”
風聲鶴警筱波山人《愛國魂》第壹出:“血雨腥,風聲鶴警,送殘故國神京。”
驚聞鶴黃機《滿江紅》詞:“綠鬢將軍思下馬,黃頭奴子驚聞鶴。”
鶴唳風聲張景《飛丸記》第七出:“小姐呵,還是妳鶴唳風聲自驚慌。”
鶴唳心驚庾信《哀江南賦》:“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
鶴唳劉禹錫《贈澧州高大夫司馬霞寓》詩:“殘兵疑鶴唳,空壘辨烏聲。”
風鶴張煌言《上魯國主書啟》:“若輕為移蹕,則風鶴頻警,臣罪誰諉?”黃節《宴集桃李花下興言邊患夜分不寐》詩:“山高風鶴哀。將軍死無地。”柳亞子《痛哭八首為浙事作》之四:“亡秦壹旅起江濆,風鶴驚傳海上軍。”
造句
1、抗日戰爭時期,神出鬼沒的遊擊隊員們讓日本鬼子感到風聲鶴唳。
2、壹聽到敵人來了,土匪們個個風聲鶴唳,不被打敗才怪呢。
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壹半過河,壹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壹,壹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壹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壹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
Ⅵ 風燭殘年成語故事
風燭殘年的意思:
解釋: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余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風燭殘年的成語故事:
劉因,是元朝初年的人。他非常聰敏,寫了壹手好文章,並且肯下工夫讀書,著作有“靜修集”和“四書集義精要”等著名的書。他幼年時父親就死了,壹向對母親很孝順;長大以後,曾在朝廷做右贊善大夫。後來因為母親生病,才辭去官職,返回家鄉侍奉母親。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卻不願意再去了。有人問他為什麽要放棄這個做官的機會呢?他回答說:“我的母親已經九十歲了,就好象是㈱風中殘燭﹞,朝不保夕,我怎麽可以遠行,去貪圖那些榮華富貴呢?”
這句“風中殘燭”本來是比喻風中燒殘的蠟燭,很容易熄滅的意思;壹般人就用來形容老年人的衰竭,不久人世。例如,隔壁的老奶奶最近經常生病,猶如“風中殘燭”。這句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壹切衰竭的事物,例如在商場上,可以這麽說:“最近商場的景氣不好,這家公司經常入不敷出,猶如“風中殘燭”,不知還能維持多久?”另外,“風中殘燭”也可以叫做“風前之燭”或者是“風燭殘年”。
Ⅶ 風聲鶴唳成語故事
典源
《晉書·謝玄傳》:東晉時,秦主苻(fú)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列陣肥水,要與東晉決戰。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2]
釋義
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後遂用“風聲鶴唳、風聲鶴警、驚聞鶴、鶴唳風聲、鶴唳心驚、鶴唳、風鶴”等形容疑懼驚慌,壹有風吹草動便神經極度緊張。
Ⅷ 風吹草動的成語故事
風稍壹吹,草就搖晃。比喻輕微的動蕩或變故。《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鏡花緣》五七回:“倘有絲毫風吹草動,管他甚麽天文課象,我們只好且同五弟並承誌哥哥殺上長安,管教武氏寸草不留,他才知文家利害!”茅盾《子夜》壹二:“我不管什麽總同盟罷工!我的廠裏有什麽風吹草動,我就幹幹脆脆只要壹天內解決!”
Ⅸ 甘拜下風成語故事
甘拜下風
釋義:指真心佩服別人,承認自己不如別人。
典故:西晉大官僚石苞的兒子石崇沒有得到父母的壹點遺產,靠自己的功勞晉升為荊州刺史,他不擇手段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很快成為西晉頭號富翁。晉武帝的親舅王愷也是壹個大富翁,但和石崇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他自己也承認甘拜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