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春夏秋冬的詩和成語

春夏秋冬的詩和成語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草長鶯飛 寒木春華

七月流火 夏日炎炎 驕陽如火 酷暑難當

秋高氣爽 天高雲淡 蟹肥菊黃 瑟瑟秋風

雪窖冰天 銀裝素裹 雪虐風饕 歲暮天寒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壹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裏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壹點細芽,遠看壹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後。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壹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壹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壹樣。

唐·賈弇《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淩空進發,壹片雲煙,象是晴天掛起壹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幹《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壹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壹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範雲《別詩》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壹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壹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淒淒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淒淒: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壹般。

唐·高駢《對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旋撲珠簾過粉墻,輕於柳絮重於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春--《春日偶成》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夏--《山亭夏日》高駢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廉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壹院香。

秋--《暮江吟》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春:《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曉出凈慈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春夏秋冬詩四首

竹林閑人

古槐紫蝶舞,幽谷百鳥鳴.

松江孤帆盡,何處是佳人.

雲戢草知色,江風拂蓮馨.

籟夜歌罷去,雨潤方早春.

當年好景色,百花為君悅.

竹樓笙笛喧,詩醉詞也

樂.

百花皆草弇,竹林不飛蝶.

偶聞雨蒙蒙,相顧兩無言.

瑟瑟竹林人,笛韻伴歌行.

前身文字獄,誰戀點絳唇.

紅樓夢中詩詞

選自《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春夜即事

霞綃雲幄任鋪陳,隔巷蟆更聽未真.

枕上輕寒窗外雨,眼前春色夢中人.

盈盈燭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

自是小鬟嬌懶慣,擁衾不耐笑言頻.

夏夜即事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宮鏡,室靄檀雲品禦香.

琥珀杯傾荷露滑,玻璃檻納柳風涼.

水亭處處齊紈動,簾卷朱樓罷晚妝。

秋夜即事

絳蕓軒裏絕喧嘩,桂魄流光浸茜紗.

苔鎖石紋容睡鶴,井飄桐露濕棲鴉.

抱衾婢至舒金鳳,倚檻人歸落翠花.

靜夜不眠因酒渴,沈煙重撥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夢已三更,錦罽鸘衾睡未成.

松影壹庭惟見鶴,梨花滿地不聞鶯.

女兒翠袖詩懷冷,公子金貂酒力輕.

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東方虬《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裏樹,若個是真梅。”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壹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遊《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春》詩: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日月長

《秋》詩: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冬》詩:紅爐透炭炙寒風禦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別包含了壹首七言絕句,即:

鶯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鶯。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日月長;

長月日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紅爐透炭炙寒風, 炭炙寒風禦隆冬;

冬隆禦風寒炙炭, 風寒炙炭透爐紅。

描寫四季的古詩

描寫春天的古詩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誌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描寫夏天的古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裏《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宋·陸遊《初夏絕句》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範仲淹《蘇幕遮》

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