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舉目張,漢語成語,拼音是gāng jǔ mù zhāng,意思是提起魚網上的大繩壹拋,壹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比喻文章條理分明,也指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壹綱而萬目張,解壹卷而眾篇明。”
出處辨析
著名詞典學家、語言學家王光漢在《詞典問題研究-成語溯源規範淺議》中指出:對壹般成語,不宜提倡追溯什麽“雛形”或“意形”。
因為無論“雛形”也罷,“意形”也罷,即使撇開它是否是“源”這壹點不說,它與定型之間都往往存在壹個“似”的程度問題:有的甚似定型源,有的略似定型源,有的則或界於似與非似之間。相似程度的這種差異,多數又涉及到時間早遲的差異。
《成語詞典》說“語本”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語成語大詞典》說“語本”漢鄭玄《詩譜序》:“舉壹綱而萬目張,解壹卷而眾篇明。”《中國成語大辭典》沒有用“語本”,但所引的第壹個書例亦非定型形式例,是《呂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顯然《中國成語大辭典》是把《呂氏春秋》的這段話看成為“綱舉目張”的雛形或意形“源”的,現就拿上三例分析,是承認最早的《呂氏春秋》對,還是承認與“綱舉目張”詞目字面相近的《詩譜序》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