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寫川劇演員舞臺動作的詞語

描寫川劇演員舞臺動作的詞語

1.描寫“川劇變臉”的詞語有哪些

1. 變幻莫測拼音: biàn huàn mò cè解釋: 變幻:變化不可測度。變化很多,不能預料。

2. 千變萬化拼音: qiān biàn wàn huà解釋: 形容變化極多。

3. 神乎其技 拼音: shén hū qí jì解釋: 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

4. 變化多端 拼音: biàn huà duō duān解釋:形容變化極多。也指變化很大。

5. 神工鬼斧拼音:shén gōng guǐ fǔ解釋: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形容藝術技藝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2.描寫川劇變臉的句子

“藍臉的竇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同學們壹定

對這首《說唱臉譜》很熟悉吧,沒錯這就是變臉。今天我就來到了

變臉的起源地——四川。

晚上7點整晚會正式開始了,每個節目都十分精彩,可我還是

更期待壓軸戲——變臉。魔術、茶藝,還有武術和小品表演都讓每

個人看的贊不絕口,尤其是小品“趴耳朵”的表演,更是讓人笑得

合不攏嘴,“趴耳朵”十分怕老婆,老婆讓他做什麽,他從不敢不

做,這不又被罰頂油燈,鉆板凳了。看完小品大約過了30分鐘,

變臉終於要開始了。先是壹群穿著華麗的舞蹈演員分在左右兩邊,

做著優美的動作,這時表演變臉的三位大師突然從後臺登場,他們

有的頭戴鳳冠,有的身披龍袍,有的手拿扇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特點,左邊的大師開始變臉了!只見他迅速地轉過身去,輕輕揮動

了幾下扇子,再次轉過身時,原本綠色的臉忽然間就變成了黃色,

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又把臉側過去,扇子在手中壹揮,臉又變成

了藍色,短短幾秒,居然變了三種顏色,太不可思議了!右邊的大

師甩了壹下袖子,臉則由黑色變成了紅色,再甩了壹下袖子又由紅

色變成了白色,眨眼間又變成了大花臉,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中間壹位大師先是在臺上走了壹圈,接著揮了揮袖子,大步流星

的走到了臺中央,緊接著,他壹扭頭,就將紫色的臉變成了金色,

又扭了壹次頭,瞬間金色的臉又變成了綠色,之後大師索性走下舞

臺,來到了觀眾的身邊,壹邊扭頭變臉,壹連變了好幾次,幾乎只

用了十秒鐘,大師就將臉換了七、八次,這個舉動讓在座的每個人

嘴巴都張成了“o”型,紛紛鼓掌叫絕。第壹次零距離的看變臉,

用天衣無縫來形容壹點都不過分,琢磨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變臉是歷代川劇藝人***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瑰寶,我們壹定要

加以保護、傳揚,不讓我國文化流失!

3.描寫“川劇變臉”的句子有哪些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 “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壹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壹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壹抹,便可變成另外壹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壹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采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壹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壹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壹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壹種顏色的臉。必須註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采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復雜的壹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壹張壹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壹把絲線,再壹張壹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壹個順手而又不引人註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壹張壹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壹定的難度。壹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壹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乾凈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由於具有新、奇、快、爽的特點,川劇變臉近年來炙手可熱,蔚然成風。那麽,變臉特技當初是如何出現、如何豐富起來的呢?

清末民初,川劇進入壹個興盛時期,名角輩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譽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來,當今風靡演藝圈的“扯線變臉”絕技,便是在他二人藝術競賽、交流中催生出來的。

《三變化身》又名《歸正樓》,是川劇高腔戲。描寫富家子弟邱元順抽鴉片,賭博,將家產蕩盡賣絕,走投無路之際,“打爛條”逼妻子蘇月娘去接客賣淫。蘇月娘幸遇俠士貝戎相救,義結兄妹,逃離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貝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喬妝改容,他在戲中有3次變臉,神秘莫測。

據康子林的徒弟劉宗林回憶:以前,扮演貝戎,需帶上事先準備好的紙臉殼,出場壹亮相,扯去殼子再開唱,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後來曹俊臣改用草紙蒙在臉上,塗上色彩。演出時,撒上壹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壹抹臉,抹去紙臉譜,現出原形,然後開板起唱,這是很大的改進。

康子林是壹個虛懷若谷的人,他在曹俊臣的啟發下,先是放棄紙臉殼,也不用灑粉火,只是扯草紙變臉。繼後又反復琢磨,將草紙蒙臉法加以改進。變草紙為韌性較好的夾皮紙,變壹層為三層,連揭三次,變換容貌。在實踐過程中,揭紙常有差錯,不能得心應手,後來有次突然從“拉洋片”中得到啟發,開始設計扯線,將線頭壹扯,便揭開壹層臉譜,他獲得了成功:借壹絲拉線之助力,收瞬息萬變之功效。

還有壹種抹臉變色,也經常運用於舞臺。有個突出的例子:上個世紀30年代,“悅來茶園”演《白蛇傳?斷橋》,演得最好的是蕭楷臣(繼康子林之後任“三慶會”會長)扮的許仙、周慕蓮扮的白娘子、謝國祥扮的青兒。

川劇白蛇傳故事,青兒原是男身,因被白娘子收服,才變易為婢女。她在狂怒時要現出原形,故《斷橋》由男武生扮演。謝國祥在此劇中運用了“耍獠牙”與“變臉”特技。 當青兒與負義的許仙狹路相逢時,他憤怒已極,頓時顯出青面獠牙、張口吃人的鬼怪形象。謝國祥演出前便要為“抹臉”作準備。他用當時的紙煙盒內的錫箔紙,包了三團鴿蛋般大小的白、紅、黑釉彩,開口的壹方向上。

演出時,青兒由下馬門上場,站在腳箱上面,面對負心的許仙怒斥,左手虛晃,衣袖壹抖,忽然用右手從額間往下壹抹――“白彩”先已夾在“包額”之下,開口朝下方,臉便抹成白色,意即“臉都氣白了”。接著,青兒與白娘子“對式口”,白娘子求她不要魯莽行事,護住許仙。青兒伺機將左手夾著的“紅彩”往臉上壹抹,於是紅色蓋住了白色。青兒又追趕許仙下場去。謝國祥迅速在盆裏洗手,楷幹,又夾著“黑彩”追趕上場,在撲向許仙、抓拿之際,將臉抹黑;同時,口中獠牙伸出,左右翻動,表現其青面獠牙的猙獰。

人們在突然遭遇出乎意外的、驚心動魄的變故的壹剎那間,往往會“大驚失色”、“變臉變色”。藝術反映生活。川劇正是從實際生活中,加以提煉、誇張,從而獨創了川劇特技之壹的變臉。

4.描寫“川劇變臉”的詞語有哪些

變幻莫測拼音: biàn huàn mò cè解釋: 變幻:變化不可測度。

變化很多,不能預料。千變萬化拼音: qiān biàn wàn huà解釋: 形容變化極多。

神乎其技 拼音: shén hū qí jì解釋: 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 變化多端 拼音: biàn huà duō duān解釋:形容變化極多。

也指變化很大。神工鬼斧拼音:shén gōng guǐ fǔ解釋: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

形容藝術技藝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5.傳統技藝的動作描寫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壹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壹種浪漫主義手法。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變臉 (9張)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壹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臺改扮。後世則演變為當場變臉,成為壹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 9 變;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變臉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臉。前兩種屬塗面化妝,如抹暴眼是演員手指抹上預存於眉頭或鬢的墨青,壹抹即變;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員吹起色粉,以改變臉色;後壹種則加用面具,壹層壹層套在臉上,松緊死活有度,變時壹個個扯下來。此外,還有撕臉與貼臉,現已不多用。變臉要求動作敏捷,不露痕跡。主要用於劇中人物驚恐、絕望、憤怒等情緒的突然變化

6.描寫川劇的作文

我家鄉的地方戲——川劇

我的家鄉,在中國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發祥地——四川。這個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優美的景色,還有我們富有特色的川劇。

川劇的歷史,也算比較悠久了,據記載,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要說川劇的種類,那可是多了。川劇有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采眾長,兼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先來說壹說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壹種聲腔,它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間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川劇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黃二類聲腔的合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正調二黃宜表現深沈、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淒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川劇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

川劇的種類太多了,實在介紹不過來。這些妳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壹樣,妳絕對看過,那就是我們四川川劇的變臉。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臉譜,那種速度,那種神奇,讓人看壹眼就能牢記在心。變臉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是演員將化妝油彩預先塗在臉的某壹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在臉上壹抹,便可以使臉成為另壹種顏色;

吹臉,是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金粉、墨粉、銀粉)放置在舞臺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內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到時閉眼、閉氣、用口壹吹,便使臉色變色;

扯臉,是演員將畫在綢了上的若幹張臉譜疊在壹起蒙在臉上,每壹張臉譜有壹根特定的絲線,並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動作的掩護下,壹張壹張的迅速扯下來。此法貴在巧妙、幹凈、利落;

運氣變臉,是演員運用氣功的作用使劇中人物變臉;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制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

另外,我們川劇中還有許多絕活,如吐火、藏刀、頂油燈……我們川劇還有許多有名的劇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傳》……我喜歡川劇在於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聽不厭。

怎麽樣,現在妳對川劇有壹些了解了吧。戲曲,是我國的特色,在戲曲中,我們能夠學會許多東西,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聽壹些戲曲,了解更多關於戲曲的東西。

7.描寫演員表現的成語

插科打諢 科:指古典戲曲中的表情和動作;諢:詼諧逗趣的話。

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 *** 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報告戲情》:“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撮科打哄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 *** 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壹個溜二便是。壹生浪蕩,半世風流。

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鉆懶幫閑。” 撮科打閧 猶言插科打諢。

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 *** 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閧,同“哄”,喧鬧。

打諢插科 諢:詼諧逗趣的話。科:指古典戲曲中的表情和動作;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 *** 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同“插科打諢”。 粉墨登場 粉、墨:搽臉和畫眉用的化妝品。

原指演員化妝上臺演戲。比喻壞人經過壹番打扮,登上政治舞臺。

出處:臧懋循《元曲選後序》:“而關漢卿輩至躬踐排場,而傅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