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候,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風吹雨打、嚴寒酷暑,他總是在竹林裏全神貫註的觀察竹子。有壹回,下起了暴風雨,文同不顧壹切的奔向竹林想看看雨中竹子的姿態。
就這樣日積月累的觀察竹子,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麽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麽兩樣,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壹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擴展資料胸有成竹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釋義: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裏。原指畫竹子時要在心裏有壹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了主意。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意思是畫竹子的時候,心中要有壹幅竹子的樣子。
示例:胸有成竹,指的是在藝術創作中,動手作畫之前,應先在心裏構思出要描繪的完整的形象,當審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時,必須抓時機“振筆直遂”。
近義:成竹在胸、勝券在握 、心中有數。
反義:心慌意亂、驚慌失措、心中無數、茫無頭緒。
百度百科——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