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 歷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 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 句子 。 今天我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接下來隨著我壹起來看看吧!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壹)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謚成子。春秋時期衛國(現河南衛輝)大夫。封”先賢“,奉祀於孔廟東廡第壹位。
不欺暗室是什麽意思?
欺:欺騙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見的地方。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裏?
《漢魏南北朝墓誌銘集釋·隋王世琛墓誌》:“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詞語辨析:
不欺暗室讀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 近義詞 :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 反義詞 :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動賓式;作謂語
不欺暗室如何 造句 :
1、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當自守矜嚴,如此看來,妳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妳這小丫頭更不算淑女。
3、洪金兩人趕上了神農幫的隊伍,縱然不舍,洪金還是快速地躍下馬來,他是個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貫良這壹絲沖動來得甚是突然,讓他心中不由自責起來,要知貫良自小就學過,君子不欺暗室,更何況對面坐著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壹個滿腹經綸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來我真是腹笥甚儉。
6、君子不欺暗室,若這時候在月兒身上上下其手,林風會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藍大龍頭請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時蒲國人,生活的時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也是壹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秀的人。“衛地多君子”,歷來人們都將蘧伯玉作為衛國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賢德,人們十分敬重他。壹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壹會兒,轔轔的車聲又響起來。衛靈公就問夫人說:“妳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夫人說:“應該是蘧伯玉。”靈公問:“妳怎麽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君子是非常註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也不會因在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看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們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對國家恪盡職守。他不會因為現在是黑夜,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所以我覺得是他。”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靈公與夫人開玩笑說:“不是蘧伯玉。”夫人聽後馬上給靈公上酒道賀。靈公說:“妳為什麽要向我道賀呢?”夫人說:“開始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壹個人是這樣的賢德之人,現在知道在衛國還有壹個和他壹樣賢德的人,那麽我們國家就有兩個賢臣了。國家多賢臣,是國家之福,怎麽能不向您道賀呢?”靈公說:“說得好!”然後就把真相告訴了夫人。
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兵強馬壯、人民富裕,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試探。那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玉在衛國當政,我們如果貿然攻打衛國肯定會吃敗仗的。”趙簡子馬上就取消了攻衛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經常對自己進行 反思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常鞭策自己,《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賢人總是對自己的道德與行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壹直認真的按照這些要求去做。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二)
無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為雲中守。因匈奴犯邊,士卒戰死數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
田叔,趙國陘城人,他的祖先是齊國田氏的後代。
無出其右是什麽意思?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為尊。沒有能超過他的。
無出其右出自哪裏?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無出其右詞語辨析:
無出其右讀音:wú chū qí yòu
無出其右的近義詞:天下第壹
無出其右用法:復句式;作定語、謂語
無出其右如何造句:
1、看此片會發覺周星馳在香港喜劇界的影響力真的無出其右。
2、他的棋藝高超,這壹帶無出其右者。
3、他要人人都說他的小說好,是無出其右的最上作品。
4、民國以來,張大千執畫壇牛耳,成就之大,無出其右。
5、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準確,全校師生無出其右。
6、兩年前就已經達到築基境六層,不僅天資卓越,也十分勤奮,風頭壹時無出其右。
7、楚國從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對鳳凰的熱愛與崇敬,達到了無出其右的程度。
8、黃言說的話很有道理,有能力把自己隱藏的如此完美的組織,勢力之大,確實無出其右。
9、紀春身上立時寒熱兩極,驟寒驟熱之間煎熬萬分,人世間最痛苦的事無出其右。
10、楊錦英自詡天賦才情,整個清風城無出其右,年輕壹輩領軍人物,別人仰望不可及的天才。
無出其右典故:
漢高祖劉邦剛建立漢朝的時候,還有許多異姓的諸侯王。有壹次,劉邦帶兵前往代地鎮壓陳稀的反叛。
途經趙國,趙王張敖深恐劉邦怪罪於他,便下令做了許多美味佳肴,親自端著盤子,送給劉邦吃。
誰知劉邦故意大擺皇帝的威風,岔開兩腿,大模大樣地坐著。不但不回禮,而且開口就罵張敖招待不周。趙國的宰相趙午等見劉邦如此尋釁,羞辱趙王,氣憤異常。回宮後,他們竭力勸說趙王反叛劉邦,趙王執意不允,並把手指咬出血來,要大臣們不要再提。
大臣們見趙王不答應,便決定瞞著趙王去暗殺劉邦。誰知事情泄露,劉邦大怒,下令逮捕趙王及其近臣。
趙午等都自殺了,只有趙王和大臣貫高被捉去,並要把他倆押解到都城長安。許多忠於趙王的舊臣都想護送趙王去長安。劉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膽敢跟隨就滅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幾個臣子就剃掉頭發,身穿紅色衣服,用鐵圈柬住頭頸,偽裝成趙王家奴,壹起去了長安。
到了長安,劉邦親自審訊貫高,要他說出趙王謀反經過。貫高把趙王如何不肯謀反,還阻止臣子們謀反的經過詳細他說了壹遍。劉邦這才相信趙王確實沒有謀反,但仍借口說趙王沒有 教育 好臣子,把他降做宜平侯。
趙王向劉邦謝恩,並請劉邦寬恕隨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劉邦壹聽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見了他們。通過談話,劉邦對他們的才學過人,有勇有謀,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說:“哨:現在漢朝的臣子沒有壹個能超過他們的。”
心裏壹高興,有意重用他們。於是有的做了郡的長官,有的做了諸侯的相國,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漢中守。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三)
夏雨雨人故事的主人公: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壹相“。
夏雨雨人是什麽意思?
雨:前壹個“雨”,名詞, 雨水 ;後壹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夏雨雨人詞語辨析:
夏雨雨人讀音:xià yǔ yǔ rén
夏雨雨人的近義詞: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夏雨雨人文言文
孟簡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齊。齊相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魏時,門下使者如何?”孟簡子曰:“門下使者約三千余人。”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對曰:“臣與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對曰:“其壹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壹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壹人兄有獄,我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管仲曰:“嗟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夏雨雨人典故
西漢的劉向寫了部書《說苑》,講了如何做人、為政等。其中《貴德》篇中他舉了大量例子來說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寶劍保護著孔子。孔子問他:“子路,為什麽要這樣呢?”子路說:“對待善良的人,我自然會善待;對待兇惡之徒,我當然要自衛。”孔子說:“君子依靠的是忠厚,護衛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裏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兇惡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圍他,何必要用劍呢?”子路就把劍收了起來。
孟簡子擔任梁國和衛國的丞相,後來犯了事出走齊國。管仲來迎接他,問他:“妳當丞相時,妳家裏有多少門客?”孟簡子說:“有三千多人。”管仲說:“現在有幾個人跟來了?”回答說:“只有三個人。”管仲問:“為什麽這樣呢?”回答說:“其中壹個人的父親死了沒錢葬,我給他葬了;壹個人的母親死了沒錢葬,我也給葬了;壹個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幫了他,後來人被放出來了。所以這三個人跟來了。”管仲上了車說:“唉!我壹定會衰敗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風壹樣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壹樣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壹定會衰敗的。”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四)
望塵而拜故事的主人公: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嶽,字安仁。西晉著名文學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小名齊奴。西晉開國元勛石苞第六子,西晉時期文學家、官員、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壹。
望塵而拜是什麽意思?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望塵而拜出自哪裏?
《晉書·潘嶽傳》:“嶽性輕躁,趨勢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
望塵而拜詞語辨析:
望塵而拜讀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望塵而拜的近義詞:望塵拜伏
望塵而拜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望塵而拜如何造句:
1、此人權傾朝野,每逢出門,當地官紳士民多望塵而拜,爭相趨奉。
2、仰仗他的鼻息,望塵而拜的人物,無法計算。
3、盡管山鄉野夫們並認不得其中的意思,但這簡簡單單的壹個字,卻足以讓沿路所有的官員鴻儒們望塵而拜。
4、客廳的沙發上做著以為身材臃腫的老伯,他面色蒼白,但平靜的氣場讓人有種望塵而拜的畏懼。
5、楊風嘖了嘖感嘆壹下這位老者的手段,這樣的身手實在是令他羨慕不已望塵而拜。
望塵而拜典故:
潘嶽,字仁,西晉著名的文學家。他擅長文賦,辭藻華美,與文豪陸機齊名,世稱“潘陸”。
潘嶽雖然才高八鬥,可天生壹副媚態賤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與著名的富豪石崇壹起巴結奉承權臣賈謐。賈謐是當時的國丈賈充之孫,皇後賈南風的侄子。當時的皇帝晉惠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這個昏君和隋煬帝、紂王這些人還不壹樣,他不是剛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壹次,國家發生大災荒,到處都是缺衣少糧的災民,大臣稟告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竟然問:“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麽不去吃肉粥呢?”所以當時晉朝的政權實際上把持在後族賈氏手中,賈謐就憑仗祖父與姑母的勢力,輕而易舉地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也成為無數小人爭相阿諛的對象。
潘嶽與石崇和其他小人壹樣,想盡辦法討取賈謐的歡心。他們為表現其甘願為奴的忠心,每次見到賈謐的車駕時,便對著車輪卷起的塵土叩拜行禮。潘嶽的母親對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規勸他說:“妳已經做到黃門侍郎了,俸祿豐厚,應該知足了。可妳為什麽還是沒完沒了地阿諛奉承呢?難道就沒有壹點讀書人的風骨嗎?壹旦賈氏失勢,妳後悔就來不及了。”潘嶽將母親的話當成耳旁風,照舊我行我素。
天有不測風雲,晉朝的王族不甘心賈家壹門把持朝政,就想辦法打擊後族的勢力,培植司馬氏的力量,這樣朝廷內部出現了權力之爭,而卻迅速演變成了諸侯王之間的混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在動亂中,賈氏被趙王司馬倫消滅,潘嶽被指為賈氏黨羽而處以極刑。這時潘嶽想起母親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五)
網開三面故事的主人公: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網開三面是什麽意思?
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寬大態度,給人壹條出路。
網開三面出自哪裏?
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
網開三面詞語辨析:
網開三面讀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網開三面的近義詞:網開壹面
網開三面的反義詞:嚴刑峻法、嚴懲不貸
網開三面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用於人。
網開三面如何造句:
1、網開三面,危疑者許以自新;耳達四聰,瑕累者期於錄用。
2、國王對他的錯誤網開三面,決定從寬發落。
3、這哪裏是我的萬劍訣?劍奴已經網開三面,給足這小子機會了,若他真有資格當我弟子,必能憑著直覺找出破綻?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他天資有限!
4、湯網開三面,恩及禽獸的事傳開後,人民都稱贊他對待百姓寬厚仁慈,紛紛擁護,湯的勢力進壹步壯大。
網開三面典故:
商湯王是商朝的開國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孫。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後,任命契為司徒,令他施行五倫(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夫婦循禮、對朋友忠誠寬容、同道相謀(君仁臣忠))來教導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於商,賜姓子,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從大禹到桀,夏朝壹***持續了四百多年的時間。夏桀是壹個極端殘暴、放蕩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極度不滿。而商部落的領袖湯是壹個賢明的首領,他關心百姓疾苦,勤政愛民,很受擁戴。
壹天,湯外出處理政務,在路上看見壹人個人正在捕鳥。那人支開壹張像籠子般的大網,將四面都攔住,準備捕獲來自各方向的禽鳥。此時,那獵人正向天禱告,期盼能捕獲更多的獵物,嘴裏還喃喃地說:“凡是天空落下的,從地面洞穴裏鉆出來的,自四面八方跑過來的,無論是飛得高的還是低的,向東走的還是向西行的,都統統進到我的網裏來。”他禱告的聲音剛落,湯就走過去對那個人說:“哎呀,妳這種 方法 太殘忍了!這不是把所有的禽獸都打光了嗎?不能幹出這種趕盡殺絕的事情來啊!”說著,湯親手收攏起三面網,只給獵人留下壹張網。然後,像做祈禱那樣,他輕輕的低聲說道:“哦,飛禽喲,走獸喲,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願高飛的盡情飛,樂鉆洞的塊入穴;隨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沒有辦法,無可遁逃,就進入這張網吧!這也是自投羅網,無可奈何!”
四方諸侯聽說了這件事情,都非常感動,無不由衷地贊頌湯的盛德,高興地說:“湯王真是仁德到了極點了,對禽獸都愛護有加,何況是對人呢?真是聖君啊!”於是紛紛來歸順商湯,前後總***有四十六國之多。湯王統治的範圍越來越大,國力也越來越強盛。而夏桀這個貪酒好色的君主,卻拿人命當兒戲,又時常掠奪勞力,導致農民不能按時耕種莊稼,最後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極點,都希望他早早滅亡。於是湯順天命,應人心,討伐夏桀,諸侯歸服。湯取代夏桀,平定海內,建立了商朝。商湯還任用伊尹為宰相,輔助國政,使國內政治 清明 ,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治。
網開三面文言文: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從天墮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熟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壹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壹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網開三面白話文:
商湯在郊外看見個獵人四面設網,並禱告說:“從天上墜落的,從地上生出的,從四方來的,讓它們都墜落到我的網上。”湯說;“真這樣的話,禽獸就被殺光了。除了桀那樣的暴君,誰還會做這種事呢?”湯收起三面的網,只在壹面設網,重新教那人禱告說:“從前蜘蛛織網,現在的人也學著織。禽獸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處去的就向高處去,想向低處去的就向低處去,我只捕取那些觸犯天命的。”漢水南岸國家的人聽說了說道:“商湯的仁德遍及禽獸了啊。”於是四十個諸侯國來歸順商湯。有的人放置四面堵牢的網未必能捕到鳥;商湯去掉了三面網,只放置壹面,卻網羅到了四十個國家的人心,不單單是網鳥這麽簡單的。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精選5個相關 文章 :
★ 歷史故事的成語精選5個
★ 來自歷史的成語故事精選5則
★ 來自歷史的成語故事5篇
★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至少5個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精選
★ 5個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4個出自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匯總大全
★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