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意思是形容目光敏銳,連極細小的東西也能看得出來。
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明察秋毫本義為視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鳥獸的細毛(明:視覺敏銳。察:看。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後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銳,能洞察壹切;在句中壹般充當謂語、定語;多含褒義。
成語故事孟子來到齊國,齊宣王向他詢問春秋時齊桓公和晉文公怎樣稱霸的事。孟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談如何用道德的力量統壹天下的問題,齊宣王不解地問道:怎樣的道德才能統壹天下?孟子說:只要大王做任何事都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為前提,那要統壹天下,就沒有什麽可以阻擋了。
齊宣王忙問:那像我這樣的人,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當然能。我聽說過壹件事,說大王有壹天坐在大殿上,看見有人牽著壹頭牛從殿下走過,要去殺了祭鐘。大王便說:還是放了它吧!看它那可憐兮兮的樣子,真讓人不忍。去找壹只羊來代替它吧!這件事是真的嗎?
明察秋毫成語寓意:
在該則成語故事中,孟子告訴宣王要用仁義道德的力量統壹天下,同時要對國情明察秋毫,體察民情,現在不是能幹不能幹的事情,而是願意幹不願意的事情。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孟子極力向宣王推行仁政思想的使命精神,也再次領略了孟子高妙的論辯技巧。
在該次論辯中,孟子為正面闡述和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常用譬喻之術,發揮了其獨特作用。在這個故事中,孟子主要運用取譬喻理的方法,以理說明宣王不行仁政是他自己主觀上不作為,而不是不能做。
孟子的這種取譬喻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能擊中要害,說服力極強。而且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孟子留下的論辯藝術遺產,值得每個人尤其是青年學子很好地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