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三國的成語舌戰群儒、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顧茅廬等。
1、舌戰群儒出自明代羅貫中所著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故事講述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的過程中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壹壹反駁,啞口無言。
2、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壹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內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壹眼識破是壹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二十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余支箭。
3、望梅止渴(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是壹則由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的成語,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望梅止渴指想象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從不切實際的空想中來寬慰自己;連動式結構,在句子中主要用作賓語、定語等。
4、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 lú)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三顧茅廬原為東漢末年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壹再邀請。
三國時期的文化:
漢晉之際的學術思想發生劇烈的變動,主要受傳統思想的變化與政治鬥爭有關,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遊、重品藻,反動而變為循名責實,歸於申韓。因尚名務虛偽反動而為自然、率直,歸於老莊。
由於東漢晚期政治敗壞,局勢混亂。曹操與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來恢復社會秩序。曹操提倡信賞必罰,主張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觀念打破以門第或名教的標準。諸葛亮也提倡法治觀念,入蜀後修明法制,執法公平。
提出“治國之要,務在舉賢”的主張以任才適用。他也重視軍法,如街亭之戰馬謖違反軍令而被斬,他也自貶三等。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為此後魏晉玄學思潮提供了基礎,使名士基於政治黑暗將焦點由名法的具體問題轉向玄學的抽象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