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表示便宜的成語

表示便宜的成語

愛鶴失眾 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便宜從事 指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

出處:《漢書·循吏傳·龔遂》:“臣願丞相禦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壹切便宜從事。”

便宜施行 指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同“便宜從事”。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便宜行事 便宜:方便,適宜。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處理,不必請示。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發屋求貍 拆除房屋以求捕得貍貓。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價廉物美 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處: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壹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將蝦釣鱉 比喻占人便宜。

掘室求鼠 挖壞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偶變投隙 猶言投機取巧。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也指靠小聰明占便宜。

取巧圖便 使用手段謀取好處,圖得便宜。

食親財黑 指人貪婪自私,愛占便宜。

食言而肥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貪小失大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達子……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投機取巧 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也指靠小聰明占便宜。

物美價廉 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處: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壹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舍不得壹個指頭而失掉壹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小眼薄皮 比喻眼界小,愛貪小便宜。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8回:“妳娘與我些什麽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

雁過拔毛 大雁飛過時也能拔下毛來。原形容武藝高超。後比喻人愛占便宜,見有好處就要乘機撈壹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壹回:“他既沒有那雁過拔毛的本事,就該悄悄兒走,怎麽好好兒的把人家拆弄個稀爛。”

因小失大 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漁人之利 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持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後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援鱉失龜 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貍,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壹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爭雞失羊 比喻貪小失大。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雞失羊,亡其金囊。”

爭貓丟牛 為了爭奪貓而丟了牛。比喻貪小失大。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

賠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偷雞不著蝕把米 俗語。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壹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

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