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是誇父逐日
詞目:誇父逐日
拼音:kuāfǔzhúrì
解釋: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誌,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近義詞:誇父追日、自不量力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人有大誌,也形容自不量力。
示例:南朝·宋·僧湣《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真謂誇父逐日,必渴死者也。”[1]
內容簡介
誇父逐日是中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壹,講的是誇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幹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幹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裏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壹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誌,乃與日競走”。
誇父神話故事主要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列子·湯問》在手杖化桃林的細節上稍有不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
關於鄧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說“誇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誇父之山,郝懿行說壹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後代以“誇父”名山的還有壹些地方,其中也多有與誇父追日相聯系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