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示例:徐遲《牡丹》:“她果然成為壹個——的教師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示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師也。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稱頌人近義詞:登峰造極、當行出色、爐火純青反義詞:淺嘗輒止、壹竅不通、壹無所知、初出茅廬。
4、匹夫不可奪誌: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6、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示例:哎,那罵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示例: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8、仁人誌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9、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示例:——,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14、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壹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示例:既這樣——起來,也好,就由妳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近義詞:廢寢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補語、定語。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示例:壹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魯迅《小說舊聞鈔·序言》)近義詞:情文並茂、奇文瑰句反義詞:廢話連篇、詞不達意、平鋪直敘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