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和文言文翻譯是高考必考的內容之壹,所以平時學習過程中要註意積累。古詩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並保持語意通暢,而且應註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以下《過秦論中的名言成語及主要觀點》僅供參考,請大家以所在地區課本為主。
《過秦論》中的成語有哪些?
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 囊括四海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金城千裏 萬世之業 甕牖繩樞 斬木揭竿 雲集響應 贏糧景從 深謀遠慮 同年而語
評價秦始皇過錯的名言?
《過秦論》中指出:“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過秦論考試默寫的重點句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3、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為家,崤函為宮;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全文觀點是什麽?
《過秦論》***有三篇,理解《過秦論》上篇的中心論點,必須結合中篇和下篇的有關論述,因三篇是壹個整體,觀點壹致,只是有所側重。中篇有語:“夫兼並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中篇重點分析:天下百姓歸順於秦,始皇和二世不施仁義,而是施行嚴刑峻法,導致秦的滅亡,從而得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的結論。而下篇則指出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是因“本未並失,故不能長”。由此可見“攻天下”當以詐力和武力為主,而“守天下”則必須實行仁義。秦所以亡是用攻天下的辦法守天下。
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壹全國,自然要對山東諸侯采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在統壹全國之後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處於攻勢‘尚詐力’,處於守勢‘貴順權’。‘順權’,就是施行仁義以收攏民心。秦滅六國後依舊殘酷地壓迫人民,不施仁義,故而迅速滅亡。這是賈誼的基本觀點。要講清這壹點,就必須以史實為據,說明秦的興亡過程。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這是壹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中篇剖析秦統壹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以上《過秦論中的名言成語及主要觀點》由我整理而成,大家要以理解為主,註意多總結語法現象,積累關鍵詞語,善於抓命題者設置的關鍵點,如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