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民胞物與是什麽意思

民胞物與是什麽意思

民胞物與意思如下:

民胞物與,漢語成語,拼音是mín bāo wù yǔ,意思是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壹切物類。出自宋·張載《西銘》。

成語出處

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指泛愛的壹切人和物 。

示例

那裏有壹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惻隱”之心,行他那“民胞物與”的誌向,不過都是在那裏邀福。(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民胞物與”的哲學基礎,是儒家“萬物壹體”“天人合壹”的思想。在張載看來,天地之所以是我們的父母,世間民眾都是我們的兄弟,萬物都是我們的同伴,就在於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都是因氣化而有生,稟同氣而成性。

顯然,張載是認為萬物稟賦的氣決定了人性和萬物之性。這樣,從稟賦之氣所承載的價值意義上說,所有的人與物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應有的公平。由此就必須以“民胞物與”的態度,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

“民胞物與”包括“民胞”和“物與”兩個方面。就“民胞”來說,作為每壹生命個體的人,既生於天地間,就必須自覺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所以都應該盡自己的倫理責任,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對他人盡忠,對親人盡孝;

同時也要以仁愛的德性,關愛社會上生存狀態各異的族群,特別要關愛那些弱勢群體。故張載在《西銘》中接著說:“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強調既要尊長慈幼,還要關愛那些“疲癃殘疾”和“惸獨鰥寡”的人,把天下殘疾孤苦、受苦受難、無處申告的弱勢群體,都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

就“物與”來說,就是要以仁愛的德性對待宇宙間的萬物,將其視為人類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關照。既如此,就要引物為同類,秉持人與自然***生***存的理念,而不應為了自身的生存無限度地征服自然,甚至以犧牲其他物類的生存為代價。

張載把自然萬物視為人類同伴的觀點,在當前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因素制約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對於遏制不尊重自然、不註意環境保護而壹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對***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無疑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

可以看出,張載的“民胞物與”是從“萬物壹體”“天人合壹”的宇宙論出發來論仁求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