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什麽意思如下:
壹、基本解釋
1、胯下之辱,漢語成語,拼音是kuà xià zhī rǔ,意思是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該成語意為從別人胯下鉆過去的恥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顯達時能夠暫時忍受恥辱。
2、成語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二、成語寓意
韓信能忍受奇恥大辱從屠夫的胯下鉆過,飛黃騰達之後,不僅不殺自己的仇敵,還能賞之以金,委之以官,這是常人做不到的。忍讓並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考驗的是壹個人的自信和堅忍。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當自己力量單薄時,“忍”也是壹種良策。
“士可殺不可辱”是世人皆知的至理名言。試想,如果韓信當時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抱著“士可殺不可辱”的決心與那群無賴廝殺,那麽中國的歷史上,就少了這樣壹位戰功卓著的軍事奇才,西漢的歷史甚至也許會由此改寫。
俗話說,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只有能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痛苦、經歷、挫折、打擊,才能成就別人成就不了的豐功偉績。這是對人們忍耐力、克制力的最好詮釋,能忍壹時而謀求壹世的韓信忍受“胯下之辱”便是為了更大的成功。
在現代社會裏,人們也同樣需要學習韓信這種忍耐力、克制力。能忍胯下之辱,做到保持立場、能上能下、能進能退、進退自如,這樣做方能成就別人所達不到的成就,為自己的日後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