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502人評分) 8.6
朝代:唐代
作者:魏征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
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
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思國 壹作:望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
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
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
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這篇文章,是賦的格式(4、6字)。字字珠璣,至理名言。治國者宜刻骨銘心。
2.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的成語《諫太宗十思疏》是歷史上以直言敢諫著稱的魏征給唐太宗的壹篇奏疏,該文雖然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並茂,文質兼美。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該文運用了大量的成語,使得文章語言精煉,形象生動。在此對該文涉及到的成語作簡要介紹。
壹、直接運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傳?襄公十壹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指處於安逸的環境裏,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在文中是魏征對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論點。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意思是民眾猶如水,統治者猶如舟,水可以承載舟,亦可以傾覆舟。也就是說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
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在文中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從人心向背方面闡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擇善而從: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從,追隨,引申為做事或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在課文中指要挑選好的意見采納(或采用),強調了“納諫”的重要性。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
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麽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文中是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了壹種理想的政治境界。二、靈活運用的:正本清源:最早出於《漢書·刑法誌》“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後來明確見於《晉書·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源頭上清理。意思是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
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其實該成語之前還有“拔本塞源”壹詞,出自《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壹人?”意思是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丟棄或毀滅根本。
這是從反面表述的。在課文中活用了這兩個成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長”,運用形象的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善始善終:最早出自《詩?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莊子·大宗師》中有“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贊》中也有“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
形容辦事認真。在課文中,“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活用了該成語,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
骨肉至親:出自《三國誌·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指關系最密切的親屬。
課文中化用了該成語,“竭誠則吳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說明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心服口服。
出自《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服:信服。意思是心裏嘴上都信服。
指真心信服。課文中化用了該成語,“貌恭而不心服”,說明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於事。
慎終如始:出自《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敬。
意思是謹慎到最後,好象開始壹樣,即謹慎不懈,始終如壹。指為人處事小心謹慎。
在《禮記·表記》中也有“事君慎始而敬終”。課文中活用了該成語,“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唐太宗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出自漢代王符的《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課文中化用了該成語,“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賞罰分明:出自漢代王符的《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漢書·張敞傳》中有“敞為人敏疾,賞罰分明”,意思是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
其實早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有“僭賞濫刑”壹詞,“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意思是賞的不是有功的人,罰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賞罰不當。只不過該成語是從反面論述的。
課文中,“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說的就是要“賞罰分明”,不能因喜怒而“僭賞濫刑”。人盡其才:出自《淮南子·兵略訓》:“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
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課文中“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也就是說“人盡其才”,這也是做到十思後的壹種理想境界。
勞身焦思:出自《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勞,費;焦,憂慮。
意思是勞苦身軀,苦思焦慮。形容人為某事而憂心苦思。
課文中“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化用了成語“勞神焦思”,強調君主如果能做到十思,就可以達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而不用憂心苦思了。.。
3. 《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六個成語是什麽《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六個成語是: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善始善終、垂拱而治、戒奢以儉
1. 居安思危jū ān sī wēi:居,處於,處在;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2. 載舟覆舟zài zhōu fù zhōu:載,承載;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3. 擇善而從zé shàn ér cóng :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4. 善始善終shàn shǐ shàn zhōng: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5. 垂拱而治chuí gǒng ér zhì: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麽,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
6. 戒奢以儉jiè shē yǐ jiǎn:戒,戒除;奢,奢侈;儉,節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
4. 求諫太宗十思疏重點字詞翻譯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
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
雖董之以嚴刑〔14〕,振之以威怒〔15〕,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遊〔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註釋 〔1〕固:使……穩固。〔2〕遠:使……流得遠。
〔3〕浚:疏通,深挖。〔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據天地間的壹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壹焉。”域中,天地間。
〔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
〔8〕景:大。〔9〕克:能夠。
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
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別人。
物:這裏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吳越:吳國和越國。
〔13〕行路:路人。〔14〕董:督責,監督。
〔15〕振:同“震”,威嚇。〔16〕作:興作,建築。
指興建宮室之類。〔17〕謙沖:謙虛。
自牧:自我修養。〔18〕下:居於……之下。
〔19〕盤遊:打獵遊樂。〔20〕三驅:壹年打獵三次。
《禮·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獵)。” 〔21〕敬:慎。
〔22〕黜:排斥。〔23〕宏:使……光大。
茲:此。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21〕簡:選拔。〔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
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壹篇。
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壹篇很好的論說文。
譯文: 聽說過,要求樹木生長,就壹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壹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壹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帝王的大權重任,處於天地間至尊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壹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壹旦得誌,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麽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壹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麽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壹樣。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壹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能輕視嗎?身為君臣,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遊;喜歡打獵遊樂,就想到把三面追趕野獸,留壹面放生作為限度;擔心意誌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壹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
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壹定會得。
5. 諫太宗十思疏的壹詞多義壹、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當:當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雖董之以嚴刑(監督)5、克:克終者蓋寡(能夠)6、作:將有作(建造,興建)7、牧:則思謙而自牧(養)8、敬:則思慎始而敬終(慎)9、黜:則思正身以黜惡(排斥)10、簡:簡能而任之(選拔) 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 三、壹詞多義1、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形容詞,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疑問副詞,怎麽)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裏)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動詞,養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詞,誠實) ②願陛下親之信之(動詞,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詞,信用) ④忌不自信(動詞,相信)3、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動詞,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動詞,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動詞,請求) ④不求聞達於諸侯(動詞,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動詞,治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動詞,治病)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動詞,懲治)5、當:A、dāng 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動詞,對著,面對) ②當場(處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候) ③人君當神器之重(動詞,掌握,主持) ④各當時而立法(動詞,適應,相當) ⑤當高罪死(動詞,判斷) 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動詞,應當) B、dàng ①安步以當車(動詞,當做) ②豈非用賞罪當邪(形容詞,適合,得當)6、以: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表目的,來) 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表目的,來)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⑤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7、哉: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氣詞,表反問,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語氣詞,表反問,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語氣詞,表反問,呢)8、所: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代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的人)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介詞,"為……所……",表被動)9、蓋: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副詞,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 ③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語氣詞,不譯)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示轉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示遞進)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示修飾) ④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連詞,表示假設) 四、詞類活用1、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動用法,使……穩固)2、下:則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動,居……之下)3、宏: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異義的詞1、根本: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①古義:樹木的根部,在土裏的那部分。
②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縱情: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①古義:放縱情感。②今義:盡情)3、以為: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①古義:"以之為"的省略,把它當作。
②今義:認為)4、虛心: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①古義:使心虛。②今義:壹種謙虛的美德) 六、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判斷句)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介賓短語後置) 七、難句翻譯1、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開始做得好的實在太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壹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4、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譯:為什麽壹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
6. 《諫太宗十思疏》詞語翻譯1.忽:輕視,怠慢。
2.以:來。
3.作:興建。指興建宮室壹類事情。
4.牧:約束,修養。
5.下:居於……之下。
6.以為:把……作為……。
7.而:表示並列,可譯為而且。
8.惡:奸惡的人。
9.以:表示承接,不譯。
10.簡:選擇。 能:有才能的人。 而:承接。 善:好的意見。
11.化:教化。
12.勞:使……勞累。 苦:使……辛苦。
13.役:使……勞損。
14.虧:毀壞。 無為之大道:指君主無為,垂拱而治,臣下辛勞,各司其職的統治方法。
我也不會啦,其實是抄書的,希望有幫助哦~(*^__^*) 嘻嘻……
7. 求諫太宗十思疏重點字詞翻譯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
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
雖董之以嚴刑〔14〕,振之以威怒〔15〕,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遊〔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註釋〔1〕固:使……穩固。〔2〕遠:使……流得遠。
〔3〕浚:疏通,深挖。〔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據天地間的壹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壹焉。”域中,天地間。
〔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
〔8〕景:大。〔9〕克:能夠。
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
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別人。
物:這裏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吳越:吳國和越國。
〔13〕行路:路人。〔14〕董:督責,監督。
〔15〕振:同“震”,威嚇。〔16〕作:興作,建築。
指興建宮室之類。〔17〕謙沖:謙虛。
自牧:自我修養。〔18〕下:居於……之下。
〔19〕盤遊:打獵遊樂。〔20〕三驅:壹年打獵三次。
《禮·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獵)。”〔21〕敬:慎。
〔22〕黜:排斥。〔23〕宏:使……光大。
茲:此。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21〕簡:選拔。〔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
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壹篇。
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壹篇很好的論說文。
譯文: 聽說過,要求樹木生長,就壹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壹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壹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帝王的大權重任,處於天地間至尊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壹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壹旦得誌,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麽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壹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麽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壹樣。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壹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能輕視嗎?身為君臣,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遊;喜歡打獵遊樂,就想到把三面追趕野獸,留壹面放生作為限度;擔心意誌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壹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
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壹定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