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拾起四字成語

拾起四字成語

1. 收拾的拾的四字成語都有哪些

仰拾俯取

形容壹舉壹動都有收獲。同“仰取俯拾”。

壹人善射,百夫決拾

古諺語,意思是為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為首者倡導於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眾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拾人唾涕

比喻自己沒有創見,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同“拾人涕唾”。

拾人唾余

比喻自己沒有創同,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見“拾人涕唾”。

拾人牙慧

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壹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拾遺補闕

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抱枝拾葉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補過拾遺

拾遺:糾正帝王的過失。填補、糾正帝王的過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過失、缺點。

補闕拾遺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2. 拾的四字成語

不可收拾 收拾:整理。指事物敗壞到無法整頓或無法挽救的地步

俯拾即是 俯:低頭,彎腰;即:就。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為數眾多,很容易得到

俯拾皆是 只要彎腰來拾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補闕拾遺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道不拾遺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掇拾章句 掇:拾取。摘取別人文章的句子。指東摘西抄地拼湊文章。

俯拾仰取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擡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壹舉壹動都有收獲。

俯拾地芥 象低頭拾壹根小草那樣。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虎珀拾芥 琥珀摩擦後生電,能吸引細小的東西。比喻互相感應。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舉壹根羽毛,拾壹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路不拾遺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如拾地芥 象從地下拾起壹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職、名位)。

拾人涕唾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沒有創見,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

拾金不昧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仰取俯拾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擡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壹舉壹動都有收獲。

壹人善射,百夫決拾 古諺語,意思是為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為首者倡導於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眾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拾人牙慧 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壹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抱枝拾葉 猶言舍本逐末。

俛拾地芥 比喻極易獲得。

俛拾仰取 謂低頭則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則必取樹上之物。形容極其勤勞節儉。語出《史記·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補過拾遺 拾遺:糾正帝王的過失。填補、糾正帝王的過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過失、缺點。

道無拾遺 同“道不拾遺”。

掇青拾紫 謂獲取高官顯位。青、紫,古時公卿的服色。

路無拾遺 見“路不拾遺”。

棄瓊拾礫 比喻丟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瓊,美玉;礫,瓦礫。

拾陳蹈故 因襲陳詞濫調。

拾帶重還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遊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後以喻拾到財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拾掇無遺 拾取得幹幹凈凈,沒有壹點遺留。拾掇:采檢,拾取。

拾人唾涕 見“拾人涕唾”。

拾人唾余 見“拾人涕唾”。

拾遺補闕 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采錄遺逸的事跡。

仰拾俯取 見“仰取俯拾”。

易於拾遺 猶易如反掌。

引針拾芥 比喻事物互相感應。語本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壹說為玳瑁。

易如拾芥 〖解釋〗容易得如同拾芥子壹樣。比喻事情極容易辦成。

3. 含"棄"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丟盔棄甲 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

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割須棄袍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匠門棄材 能工巧匠廢棄的材料。

比喻無用的人 背信棄義 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不棄草昧 草昧:原始,未開化。不嫌棄蒙昧無知的人。

用作謙詞。 故舊不棄 故舊:舊交,舊部下;棄:拋棄。

不輕易拋棄老朋友、老部下。 黃鐘毀棄 比喻賢人遭受擯斥。

見棄於人 見:被。棄:遺棄,拋棄。

被別人拋棄。 捐棄前嫌 捐棄:舍棄;嫌:仇怨,疑忌。

拋棄以前的疑忌或仇怨。指重歸於好。

絕聖棄智 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樸。這是古代老、莊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憐新棄舊 憐:愛憐;棄:舍,拋。愛憐新的,拋掉舊的。

多指喜愛新歡,冷落舊寵。 絕仁棄義 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

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拋戈棄甲 丟掉武器,扔掉鎧甲。

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棄舊圖新 拋棄舊的,謀求新的。

多指由壞的轉向好的,離開錯誤的道路走向正確的道路。 棄甲丟盔 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走的樣子。

棄瑕錄用 原諒過去的過失,重新錄用。 棄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

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棄甲曳兵 丟掉盔甲,拖著武器。

形容打敗仗狼狽逃跑的樣子。 棄書捐劍 比喻胸懷大大誌的人不屑於小事。

棄舊憐新 憐:愛。多指男子拋棄舊寵,愛上新歡。

人棄我取 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棄文存質 指不加文飾,保留本旨。

棄文就武 放棄文業,改從武事。 背恩棄義 指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同“背恩忘義”。 敝蓋不棄 指破舊之物也自有其用。

彼棄我取 別人摒棄的我拿來。指不與世人***逐名利而甘於淡泊。

敝帷不棄 指破舊之物也自有用處。 含垢棄瑕 包容汙垢,不責過失。

形容寬宏大度。 捐忿棄瑕 忿:怨恨。

瑕:玉上的斑痕裂紋,比喻舊有的嫌隙。拋棄怨恨和嫌隙。

指重歸於好。 棄本逐末 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它事業。

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棄筆從戎 猶投筆從戎。

謂文人棄文就武。 棄車走林 《左傳·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後因以“棄車走林”喻臨陣脫逃。

棄道任術 《史記·商君列傳》:“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後因以“棄道任術”謂統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

棄短就長 謂舍棄短處而采用長處。 棄短用長 猶棄短就長。

棄惡從善 丟棄邪惡行為去做好事。 棄公營私 丟棄公益,謀求私利。

棄故攬新 拋棄舊的,吸收新的。 棄過圖新 拋棄過錯,謀求更新。

棄好背盟 拋棄友好,違背盟誓。 棄家蕩產 猶傾家蕩產。

棄甲倒戈 丟棄鎧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

棄甲負弩 丟棄鎧甲,背起弓弩。形容戰敗。

棄甲投戈 謂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棄舊迎新 丟棄舊人,迎接新人。謂愛情不專壹。

棄明投暗 與“棄暗投明”意相反,指拋棄光明的、正確的,投向黑暗的、錯誤的道路。亦作“背明投暗”。

棄末反本 亦作“棄末返本”。古指棄工商而務農桑。

棄逆歸順 謂脫離叛軍而歸順朝廷。 棄其餘魚 《淮南子·齊俗訓》載:惠施為梁相,從車百乘,猶嫌不足。

莊子澤邊見之,棄其餘魚,以示諷誡。後因以“棄其餘魚”比喻節欲知足。

棄情遺世 猶言忘情脫俗。 棄瓊拾礫 比喻丟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

瓊,美玉;礫,瓦礫。 棄如敝屣 敝:破爛的。

屣:鞋。像扔破鞋壹樣扔掉。

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拋棄。亦作“棄若敝屣”、“去如敝屣”、“如棄敝屣”。

棄若敝屣 亦作“棄之敝屣”。像扔掉破鞋壹樣把它拋棄,比喻毫不可惜。

棄同即異 ①謂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棄偽從真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棄瑕取用 指不計較缺點、過失而錄用人才。

棄瑕忘過 謂不追究缺點和過錯。 棄邪從正 謂拋棄邪行,歸向正道。

棄邪歸正 指拋棄邪行,歸向正道。 棄義倍信 背離信義。

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棄易求難 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棄智遺身 謂不與人鬥智爭利,忘記自身的存在。

前功皆棄 功:功績。皆:全部。

棄:丟掉。以前取得的功勞全部丟掉了。

亦作“前功盡棄”、“前功盡滅”。 取長棄短 吸取長處拋棄短處。

全功盡棄 功:功效,功績;棄:丟掉。全部功效都喪失幹凈。

收成棄敗 謂趨附得勢的人,輕視遭貶黜的人。 曳兵棄甲 拖著兵器,丟掉鎧甲。

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遺簪棄舄 見“遺簪墜舄”。

遺珠棄璧 本指棄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棄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優秀人才。 迎新棄舊 謂離開舊夫,再嫁新君。

逐近棄遠 追求近的,舍棄遠的。 自甘暴棄 〖解釋〗指自甘墮落,不求進取。

同“自暴自棄”。 偶語棄市 偶語:相對私語;棄市:在鬧市執行死刑。

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對私語也會遭到殺身之禍。

4. 四字成語

人定勝天 《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

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人定:指人謀。

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壹步努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壹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壹切靠自己艱苦奮鬥,創立了壹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卷起的塵土。

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鐘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鐘,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沈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

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壹個人心誠誌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誌竟成 有堅定的誌向,只要努力從事,壹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藥苦口 能治病的好藥,味苦難吃。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問心:問問自己。

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誌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誌在四方’。

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磨杵作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

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經過磨練,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業遲。

臥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鑿壁借光 高鳳流麥 蘇秦刺股 截蒲為牒 三余讀書 陶侃運甓 臨池學書 孫康映雪 囊螢映雪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遊 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立誌礪誌 強學博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壹折:“我和妳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妳這等坌(笨)鳥先飛。” 專壹不移 不甘後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手不釋卷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壹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

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誌 懷:懷藏。

胸有遠大誌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壹回:“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篤誌好學 策頑磨鈍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尚書·君陳》:“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