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優秀的臣子選擇賢明的君主來侍奉,優質的禽鳥選擇名貴的樹木來棲息。其含義是人要擇優而取。
良禽擇木而棲,〔諺語〕原意是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比喻優秀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好單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領導。成語:良禽擇木,舊時比喻賢臣選擇明主而事。
出處
《左傳》:孔文子之將攻太叔也,訪於仲尼。仲尼:“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將止,魯人以幣召之,乃歸。
譯文:孔文子(衛國大夫)要攻打太叔(疾),來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說:“禮樂的事,我曾經學過,至於帶兵打仗,我是壹竅不通的。”(孔文子)告辭後,孔子就命令學生收拾行李,準備車輛,打算離開衛國。
孔子說:“只有飛鳥選擇樹木做巢的,哪有樹木選擇飛鳥的道理?”孔文子急忙攔住孔子說:“我怎麽敢考慮自己的私心呢,我是詢問衛國的災禍(在哪裏)啊。”孔子就打算在衛國住下來。魯國派人用禮物來招納孔子,孔子就回到了魯國。
擴展資料
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舉起了反抗秦朝暴政的義旗。亂世是梟雄的舞臺,同樣也為韓信這樣的人提供了發揮自己才幹的好機會。
因此,韓信離開了家鄉淮陰,投奔了自己的老鄉項梁。這個項梁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的叔叔,也是項家軍的第壹代領導人。在項梁軍中,韓信同樣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只是擔任了壹個無足輕重的小官。
項梁戰死之後,韓信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項羽的部下。不甘寂寞的韓信曾多次向項羽出謀獻策,但可惜根本得不到項羽的重視和采納,因而始終郁郁不得誌。
終於,韓信對項羽徹底絕望了,他深感在項羽軍中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項羽從鹹陽返回彭城建都時,悄悄地溜走,前往蜀中投奔了劉邦。
但是,劉邦也不肯重之用他,只讓他當個治粟都尉,也就是負責掌管糧草的小官,根本沒有讓韓信施展自己謀略的空間正當韓信漸漸對劉邦也失去信心的時候,他遇上了蕭何。
蕭何是韓信命中的克星,我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因蕭何而成事,也因蕭何而死於非命的典故蕭何慧眼試英才,在跟韓信談過幾次之後,發現韓信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便極力向劉邦推薦。
他對劉邦說:“諸將易得,像韓信這樣的帥才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大王僅僅甘心做壹個漢王的話,那麽韓信對您沒什麽用處,您最好殺了他,以免他被別人所用;如果大王有意和項王爭奪天下,那您就必須重用他,因為只有他才能幫您打敗項王。
願大王三思。”這次,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下定決心,要拜韓信做三軍統帥。但是,光憑丞相蕭何的壹面之詞,劉邦畢竟不能完全放心。
於是,他把韓信請入帳中,讓至上座,親切地拉著韓信的手說:“丞相極力舉薦將軍,稱贊將軍的雄才大略。我想統壹中原,平定天下,不知將軍有什麽可以教我的嗎?韓信沒有直接回答劉邦的問話,卻反而問到:“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妳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
見劉邦連連點頭,韓信接著說道:“請問在勇、悍、仁、強這幾方面,大王能與項王相比嗎?”劉邦沈默了壹會兒,照實說道:“我恐怕不如項王。
韓信見劉邦對自己如此推心置腹,於是說道:“我在項羽麾下待過很長壹段時間,我給大王說說項羽是個怎樣的人吧。項羽雖號稱勇悍仁強,但徒有其名。首先,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罷了,根本不足為慮。
其次,項羽待人表面上恭敬慈愛.談吐也算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倍加關註,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卻有功不賞,這就是所謂婦人之仁’。項羽起兵以來,所過之地無不大肆殺戮,百姓怒不敢言,眼下人們害怕他的威勢,不敢背叛,將來各國勢力逐漸大之後人們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聽命於項羽了。
可見,項羽現在實力雖強,卻是極易變弱的。您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謀臣勇將,還怕爭不過他嗎?現在大王如果向東進攻三秦,很快就能占領那裏,等三秦平定之後,就可以進壹步圖謀天下了韓信的這壹席話,直說得劉邦心悅誠服,壹再說:“我真後悔沒有早日起用將軍1將軍今日的這番指導讓我茅塞頓開。此後用兵全仗將軍調度,指日東征韓信說:“將不練不勇,兵不練不精。
項王雖有許多致命的缺點,但畢竟是百戰的勇將,不可輕視。現在我們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加緊操練人馬,鼓舞士兵們的鬥誌。三個月之後,我們就可以發動進攻了。”
劉邦連聲稱好,當即命韓信去布置諸將,校閱士卒。要想成就壹番事業,壹個好領導是必需的。對於韓信來說,項梁和項羽這叔任太過於強勢,不能發揮他的才能,因此都算不上是好領導。而劉邦本身並沒有多少征戰方面的才能,但是,他的優點也很明顯。
劉邦最大的優點在於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行,因此他求賢若渴,誰行他就用誰,而且用人不疑。這樣的領導對於腳來說是最好不過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韓信去投劉邦,算是投對了。
百度百科-良禽擇木而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