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有關馬的故事。超急!

有關馬的故事。超急!

與馬有關的歷史故事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麽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壹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麽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壹個有誌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麽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壹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馬的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壹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裏。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壹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註》:壹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裏。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1、王亥馴馬的故事

馬,原是壹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說有壹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壹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麽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壹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壹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壹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壹起,互相嘶叫了壹陣,然後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住,用割來的草餵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壹匹馬突然生下了壹只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壹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壹起玩耍。

有壹天,王亥餵過馬後,牽出壹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壹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壹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壹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壹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壹次壹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壹只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壹只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麽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跑了壹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壹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壹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壹件不幸的事發生了,壹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壹只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龍壹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壹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註意。風後壹向智多謀廣,他腦子壹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麽,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壹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壹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壹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2、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壹匹好馬。”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壹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壹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壹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壹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壹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壹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4、秦瓊賣馬

[釋義]秦瓊:人名。比喻英雄末路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秦瓊,字叔寶,山東人。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曾參加河南的瓦崗軍起義,是李密驃騎親將。瓦崗軍覆滅後,秦叔寶又被李世民所羅致,逐步成為高級將領。

秦叔寶這個人,在民間的聲望很大,原因有兩部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都特別強調秦叔寶。在《隋唐演義》和《說唐》裏,都有秦瓊賣馬的故事,說的是秦瓊在潞州落了難,窮得連飯店錢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隨身的兵器金雙鐧,後來逼得連自己的坐騎黃驃馬也賣了。可是人在倒黴的時候,樣樣不遂心,連馬也沒人要。幸而遇見了壹位賣柴的老者,動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寶說:“這西門15裏外,有個二賢莊,莊上主人姓單號雄信,排行第二,人稱為二員外,要買好馬送朋友。”秦瓊久聞潞州單雄信的大名,就由這位老者介紹到二賢莊,與單二員外見面。秦瓊羞於說出真名實姓,只稱姓王,拿了馬價而去,後來單雄信從別人口中,獲知賣馬的人,就是山東濟南府的秦瓊,便立刻追趕,捧著秦瓊的臉說:“叔寶哥哥,妳端的想殺了單通也。”

5、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壹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淒淒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壹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6、九方臯相馬

這個故事來自列子《說符》,講的是壹個十分重要的哲理,對於現在年輕人很有現實意義,大家千萬不要錯過了。故事不長,您再忙,也要看下去,記住:它將影響您的壹生!

我們都知道伯樂善於相馬,現代人把善於發現人才的人稱之為伯樂。這個故事說的是伯樂年紀大了,需要退休了,秦穆公找他,說您老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去相馬,我現在需要壹匹千裏馬,您子孫中有沒有可以堪當此任者?伯樂回答說:天下之馬,有良馬和千裏馬之別,良馬者,可憑外表體型和筋骨來鑒別,但千裏馬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它的精氣神在若有若無,似明似滅之間,這樣的馬,才能風馳電掣,足不沾塵土,車不留轍印。我的子孫都是壹般人才,可以給您識別良馬,但識別不了千裏馬。伯樂沒有像壹般人那樣借機舉薦自己的兒女,而是說他們不行,這話至誠而可信。

見秦穆公犯愁,伯樂又說:能相千裏馬的人也不是沒有,有壹個平時和我壹起擔柴種菜的朋友,名字叫九方臯,他相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請陛下見見他。

穆公大喜,接見了這個人,並命他去尋找千裏馬。三個月以後,九方臯風塵仆仆地回來,報告說:“已發現壹匹千裏馬,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大喜,急忙問:“那馬什麽模樣?”他回答:“壹匹黃色的母馬。”待派人去看,卻是壹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就不高興了。

他召見伯樂,跟他說:“出錯了,妳介紹的人連馬是黃是黑、是公是母都搞錯了,又怎能識別千裏馬呢?”

伯樂長長地嘆了壹口氣,說:“九方臯竟然達到了這種境界?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倍萬倍之處啊!”

面對詫異的穆公,他接著說:“九方臯所能看到的,可以說是天機。他能深入到馬的內在精粹而忽略其細枝末節,洞察到馬的實質而忘記其表面現象。他只看他應當看到的,而不去看細枝末節;只註意他應當註意的本質之處,而遺棄那些表面現象。”激動不已的伯樂,最後說了壹句意味深長的話:“像九方臯這樣高明的相馬術,其寶貴之處,絕不僅僅在於相馬!”

馬送到了,果然是壹匹千裏馬。

九方臯相馬的故事,使我想到在生活中,往往有另壹種情況:就是小聰明,小智慧,“大缸灑油,滿地找芝麻”。世事紛紜,我們總要面臨諸多問題,應當從九方臯那裏學到大智慧,學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抓大放小,學會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附原文: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壹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臯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列子·說符》

8、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壹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壹個故事說:從前有壹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壹匹千裏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裏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壹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裏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壹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壹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壹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裏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裏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妳是真心求賢。妳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妳。”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壹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現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壹個金臺陳村。據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築黃金臺的地方。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裏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壹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淩八陣。”浮雕裏附壹人,仿丘行恭拔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壹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幹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余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

求馬,帶壹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壹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楚霸王項羽馴野馬“烏騅”的故事廣為流傳。據說“烏騅”當初被捉到時,野性難馴,許多人都休想騎它,就是騎得上的也頓時被它摔下來。壯強好勝的項羽聽說便想壹試。他馴馬有術,壹騎上“烏騅”,就揚鞭奔跑,壹林穿壹林,壹山過壹山。這馬非但沒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註,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騎在馬上,忽然用手緊抱住壹樹幹,滿想壹下把馬壓制得動彈不得,誰知“烏騅”也不甘示弱,拼死掙紮,結果那樹連根都離開了山土,“烏騅”總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願地供霸王驅使了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