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杜鵑鳥啼叫時、嘴裏會流出血來、這是形容杜鵑啼聲的悲切。
杜鵑啼血,漢語成語,拼音是dù juān tí xuè,意思是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壹起。
李白詩雲:“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宋代範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彩,寄托了詩人傷感和無盡的哀怨,中國幾千年壹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壹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征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