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介紹:
繁體字是漢字的壹種字體形式,在歐美國家被稱為“繁體中文”。壹般來說,它是指在漢字簡化運動中被簡體字取代的漢字,有時它是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和隸書書寫系統。繁體中文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它壹直是各地中國人使用的標準漢字。
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仍使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大多繁簡相間。在中國大陸,在文物、姓氏變體、書法篆刻、手寫題字和特殊需要的情況下,保留或使用繁體字。
繁體字的起源:
繁體字,即小篆演變為隸書(其後為楷書、行書、草書等)後產生的漢字書寫體系。),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直到20世紀壹直是世界各地中國人的通用漢字書寫標準。從1950年代開始,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在繁體中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準,即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主要由20世紀60年代後中國人民和中央人民政府引入的繼承字和簡化字組成。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使用,而繁體中文主要在中國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使用。
發展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體逐漸以線條符號為主,字體逐漸固定。自南北朝以來,出現了筆畫較少的俗字。比如現在流行的“劉”字,在現存的元代刻本《水滸傳》中就已經出現了。
近代漢字簡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宣彤元年)創辦《教育雜誌》提倡俗字。盧飛奎在創刊號上發表了壹篇文章《通識教育要用常用字》。